張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二三團中學,新疆 和靜 841308)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目的不同,學生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按照評價主體不同,可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這些評價主要針對某一階段對學生學習進展與行為變化的評價。課堂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陣地,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自主、有效的課堂評價,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已成為影響當前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問題。那么,新課程下,如何進行小學英語課堂評價呢?
評價目的是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評價體系是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然而我們的評價意識與手段卻都只是停留在考試與測驗上,很少考慮到評價手段的多元化和評價功能的全面性,通常認為評價就是試卷測試,并且只注重教學結束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把學生的分數作為唯一評價的量化標準。事實上,外語教學目標中許多被期望的行為是難以單純用試卷測驗和分數來評價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多元化和發展性的,能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評價體系。
在一堂英語課中,需要評價的項目很多,有學習效果方面的,如聽、說、讀、寫;有學習態度方面的,如學習積極性,在小組合作中的參與度等;有學習策略方面的,如怎樣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該怎么辦,等等。這些項目如果不一一列出告訴學生,他們在評價時就不會知道該從那些方面下手。
在列出項目后,要給每一項分成A、B、C三等,分別給出三種不同的獎勵標志,如,分別給3、2、1顆星星。記錄下評價結果,到期末根據星星數目的多少,給學生定等級,打評語。
要使評價常規化,學生必須掌握評價的方法。在第二點中,老師已經給出評價的項目與標準,然后讓學生對照標準,進行評價的訓練。老師要對學生進行評價常規訓練,養成良好的評價習慣。有聽的習慣:聽別人的發言,為發表評價奠定基礎;聽別人給出的評價,接受他人反饋的意見。說評價的習慣:注意發言禮貌,說話委婉,虛心學習他人的優點。這些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進行長期的訓練。同時對于評價的評價,也可以給出項目與標準。
傳統課堂評價往往單方面強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新課程下的課堂評價則要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僅教師,學生個體、學生群體都要參與到評價中來。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仍然不容忽視。小學生要評價自己的學習和行為,需要有好的榜樣。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學生示范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評價時要既堅持激勵性原則,又做到客觀、公正,言傳身教,教會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情況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新課程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的方法主要有:
平時,教師應堅持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如 Good!/Verygood!/Great!/Welldone!/Wonderful!/Goodjob!/Cleverboy/girl!這幾個簡單的單詞,往往在教師不經意的流露中改變學生的聽課情況。特別是一些對英語不太感興趣的學生,一旦聽到老師在課堂中一用到這幾個詞,原來枯燥無味的內容在學生看來也會異彩紛呈。
英語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嘗試體驗的過程。學生在運用新語言回答問題時往往容易出錯,這是很正常的。教師在評價時不必見錯就糾,因為這樣會打斷學生思維的連貫性,也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于不全面或有錯誤的回答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其他學生補充、糾正,必要時教師予以啟發幫助。如在教授What’s…?句型時,由于該句上下無太多視覺性的聯系,所以學生回答多會用It’s…或They’re…。面對各種答案,教師評價時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觀點Idon’tthinkso.Pleasethinkitover.或采取全班討論的方式 Ishe/sheallright?Whocanhelphim/her?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避免因回答錯誤受到批評而產生負面效應。
合作評價法是指在小學生英語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的評價方法,通過“合作評價法”,我們可以樹立小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伙伴間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小學生學會合作,學會關心,學會以集體的力量去竟爭。
運用課堂學習評價,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老師在使用評價時,教師在課堂上要記盡量使用一些簡單化、通俗化、口語化的課堂用語,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