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镕鍵



[摘要]]課程設置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中心環節,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是保障我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結合國家旅游教指委和地方產業發展的需求,分析全國十所高校的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培養方案,并基于當地旅游行業自身的需求特點,對其課程體系進行設置。通過比較研究,提出優化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方法,以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2-0153-04
隨著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0年3月批準設置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以此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旅游管理高層次人才。2011年,全國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簡稱“MTA教指委”)成立,并于同年在全國57個MTA授權點開始招生。經過7年的發展,我國目前已有近80所高校開始招收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各高校結合自身的條件,對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展開深入實踐,獲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課程設置是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環節,對研究生培養質量影響巨大。本文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院校,對其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內容展開研究,以了解目前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方案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我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按不同類型選取了十所高校,并對這些高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分析。本次選取的高校既有211高校,也有普通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些高校分布在北京、廣東、廣西、江西、云南、海南、山東、內蒙古等地,具體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利用中國知網、百度搜索引擎等網絡工具收集與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相關的學術著作、文獻、法律法規文件;通過查詢各學校MTA中心官網及走訪MTA教指委秘書處和各學校,收集各高校的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培養方案等。
2.文本分析法。通過對十所高校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文本查閱、鑒別評價、歸類整理,分析我國現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現狀。
二、結果與分析
(一)MTA教指委對旅游管理碩士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要求
2011年,全國MTA教指委的《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指出:旅游管理碩士的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旅游管理實踐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突出旅游業關聯性強、輻射面廣和構成復雜的特點,注重旅游管理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專業見習與實習等方法。旅游管理碩士的培養過程應突出旅游管理的實踐導向,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時間不少于半年。
課程設置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于32學分,包括核心必修課與選修課。
核心必修課包括兩門公共必修課與7門專業必修課,每門課均為2~3個學分,總計為18-27學分。
選修課學分由各培養單位確定,建議每門選修課在1-3學分之間。各培養單位可根據自己的生源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優勢以及所培養的人才特色,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圍繞專業方向開設方向選修課程。
(二)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課程結構現狀分析
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全國MTA教指委的《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對其課程結構進行了明確規定。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應通過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系統地構建旅游管理專業的知識體系,尤其是要強調實踐環節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各高校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課程結構設置如表2所示。
從課程設置類型來看,十所高校都按照方案的規定設置了四類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有少數高校對其進行了調整,如云南大學,未將教學實踐納入學分,但需要導師自行安排此項內容。從總學分來看,上述十所高校均達到了《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32總學分。桂林理工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略高于方案規定的總學分。海南大學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明顯高于方案規定的總學分,但這兩所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學分差2個學分才達標。總體而言,大部分高校課程設置類型基本符合MTA教指委的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
(三)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課課程內容
如表3所示,各高校的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課主要包括英語、政治兩大類。《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公共必修課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專業英語兩門課,學分均為3分。海南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這兩門課的課時量偏少,學分均為2分,未達到3分。廣西師范大學的政治課由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課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共同組成,學分也達到了3分。雖然其專業英語只有2學分,但學時達到60學時,已超過了部分3學分選修課的學時。內蒙古師范大學直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替代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學分為2學分,未達到MTA教指委要求的3學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都按照《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本校的培養目標開設了政治、英語類的公共課程,但仍有部分高校未能嚴格保持與指導性培養方案的一致性。
(四)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
如表4所示,在《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的核心必修課中,專業必修課包括旅游產業經濟分析、旅游目的地開發與管理、旅游營銷、旅游規劃與戰略、旅游投資與財務管理、服務管理、旅游信息系統這7門課程。
江西財經大學不僅將這7門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還另外增加了旅游企業戰略管理、飯店籌建、運營與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旅游項目可行性研究這4門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所以專業必修課的總學分達到22分,超出了指導方案的要求。
在上述十所高校中,只有山東師范大學沒有開設旅游營銷與服務管理這兩門課程,而是開設了一門名稱比較接近的服務營銷管理課程。但其他5門專業課的名稱和學分都符合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高校各門專業必修課名稱及學分均符合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
(五)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選修課課程內容
如表5所示,各高校的選修課門類齊全,內容豐富。海南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選修課門數為6-7門,開設門數較少。云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將“系列專題講座”設置為選修課,重在鼓勵學生關注旅游行業最新發展動態,拓寬眼界。海南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設置了“研究方法”的課程,體現了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視。海南大學的海南旅游研究與內蒙古師范大學的蒙古族文化與旅游都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上述選修課程較多的高校,大多分為不同研究方向,這些選修課程與相應的研究方向對應。例如,內蒙古師范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云南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在課程結構上,從總學分、課程類型和各類課程學分數來看,大部分高校課程結構的設置基本達到了《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設置了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四類課程。除了少數高校存在公共必修課學分不足的問題外,每一所高校都在總學分、專業必修課學分方面達到了最低學分要求。除了云南大學存在實踐環節但不算學分之外,其他每所高校都設置了實踐環節的學分,突出了對實踐教學的重視。
2.在課程內容上,大部分高校按照《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設置了各類課程,但仍存在部分高校公共必修課開設名稱與指導方案不符、沒有分設專業方向、選修課設置的課程偏少等問題。
(二)建議
1.重視論文寫作,并將其納入必修環節。因為旅游管理碩士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允許工作5年的專科生參加,這部分學生并未進行過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入學后應系統地講授畢業論文及學術期刊論文的寫作方法,以提高其論文寫作能力。
2.重視旅游研究方法,將其納入必修環節。旅游管理碩士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參加的是全國管理類聯考,考試內容只包括英語、數學、寫作、邏輯,所以通過考試的學生很多不具備旅游專業的學科背景,也不熟悉旅游研究方法。建議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旅游學術研究水平。
3.結合本地旅游行業特色設置選修課程內容。由于各高校所在地方的旅游行業具有不同的行業特點與資源稟賦,因此在選修課的課程設置上應結合當地實際,揚長避短,突出自身優勢。
4.重視行業經驗,加強實踐環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學術型研究生不同,其高度重視行業經驗。除了導師組應按《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吸收旅游實務部門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高級管理職位的人員參加外,還需要重視實踐課程的設置,加強學生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建議對于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每一門課的實踐課內容不應少于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