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虎
【關鍵詞】 校園欺凌;仁愛理念;意義;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38—01
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越發嚴重,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為了能夠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應結合傳統文化知識中的仁愛理念進行教育,讓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仁愛的思想,降低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概率,給學生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下面,筆者從仁愛思想的含義以及現代意義進行分析,并且著重探討如何巧用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理念,構建減少校園欺凌的新模式。
一、 仁愛思想的含義及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于中國社會以及中華的文化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儒家仁愛的思想在當今時代的實用性比較廣,尤其是在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這在應對學生的極端個人主義,維護校園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具有崇高的價值,學校應該將愛作為基本的道德教育以及核心價值的規范。愛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情感,它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不同的社會、文明形態,愛的形式與內涵也不同,我們應大力弘揚儒家提出的“以愛之心愛人則盡仁”的思想。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一些人貪婪、自私、冷漠;一些人損人利己、毫無廉恥、不講是非善惡等等,這些問題也逐漸且越來越明顯地發生在學生身上。儒家中以“仁愛”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重視個人對家庭、社會、民族的責任義務,主張將個人的價值置身于社會價值,強調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主張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等等。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可利用仁愛思想,教導學生要學會愛自己,愛別人,尊重別人等等,這些都是仁愛思想的精髓,應用這一價值觀對學生開展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巧用傳統文化中仁愛的理念構建減少校園欺凌的新模式
1.充分結合仁愛理念,激起學生的泛愛之心。仁愛思想中強調的是泛愛眾,也就是愛一切人。孔子通過將親情之愛推廣,要求人與人之間充滿愛心,并且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曾經說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們在愛一個人的時候希望他活得好,但是討厭的時候又希望他死。又要他生,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呀。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寬容就是仁愛應該有的意義。因此,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可結合孔子的仁愛思想,要求學生要有一顆泛愛的心,不僅愛自己還要愛別人。比如,教師要教導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把同學以及校友當作自己愛的人對待,不要欺凌他人,從點滴的小事做起,激起他們的泛愛之心,這樣才能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
2.充分結合仁愛理念,培養學生的寬容之心。寬容是一種美德,猶如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著萬丈光芒,照亮了人性善良的心扉。古人常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與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其實是一致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將寬容作為每個孩子的教育原則,這是因為寬容比懲罰和吝嗇要有意義得多。在發展性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者,不僅要以身作則寬容地對待學生,而且要運用儒家仁愛的理念教育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寬容之心。教師與學生都是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足夠的尊嚴,還要教導學生要善待別人,給予別人更多的寬容。比如,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一些小的矛盾就打架斗毆,那么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教導他們,讓他們明白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于校園欺凌,教師要預防大于治療,盡可能給他們滲透仁愛理念并將仁愛理念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一顆寬容的心。這樣學生在出現一些矛盾時,就會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降低校園欺凌的發生率。
3.充分結合仁愛理念,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每個人都應該有仁愛之心,只有具有了仁愛之心,才能夠愛別人。儒家認為這是根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內在形成的品質,也是人的道德行為的發端。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他強調仁愛是人天生的本性。人之所以為人,也就是因為人具有羞恥心、同情心、是非心、禮讓心,也就是良心。有了這四心,才能擁有完全的良心。因而,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能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給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