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52—01
語文綜合性教學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把關注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成語文教學的核心,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感受,努力實現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一、科學運用教材,開展有章可循的活動
任何方式的教學都離不開教材,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學的根據,它的內容設置就是根據小學不同年級、學生不同年齡設置的,適合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說,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豐富資源、寶貴資料。如,小學語文教材中“可愛的小動物”這一單元內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學習內容進行小調查,收集有關動物的生活、種類、分布地區等資料,讓學生對小動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學習這一單元做好準備。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他們對所查資料的記憶,可以開展動物趣聞演說、童話故事、動物過冬知識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又如,小學語文中有一個單元是關于“秋天”的綜合實踐活動,其中內容豐富,有秋游、送給教師的節日禮物等,教師就可以結合《品德與生活》中的《美麗的秋天》這一課,把思想品德與語文課結合起來,帶學生走出教室,組織秋游或者在校園里觀察秋天,收集秋天的信息等;也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以秋天為主題的活動:談談心中的秋天、秋天的收獲、秋天的故事等等。這樣對語文教學來說,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來說,效果都是非常顯著的。
二、根據年級的不同,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任何學科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啟迪學生的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真正積累學生的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發展,那么就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給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經驗、知識,參與活動,理解活動,同時獲得新知,達到學習目的。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注重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興趣的培養,教學認字的方法,引導學生體驗識字的快樂,提高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擴大學生的識字量。這個階段的活動,教師就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實踐活動。如,在《口耳目》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給學生看圖片,或者借助多媒體制作課件,讓學生參與識字活動。然后教師說一個字,讓學生指出自己身體上的相應位置。如,教師說“口”,學生就指口。最后,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制作生字卡片,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對生字的記憶。當然,為了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教師開展的實踐活動也要隨著年級的升高和識字量的增加不斷變化。對于中年級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就要傾向于學生多看、多聽、多寫,訓練學生動腦、動手、動嘴的能力,努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開展的活動就要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增強學生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判斷是非、探究真知的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和態度。
三、結合當地文化,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括人文、科學、自然、情感等等,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根據教材,搜集一些背景資料豐富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視野,還要在教學中結合當地文化,讓學生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充分體現語文知識學科的鏈接性、綜合性。如,在給學生教五年級《絲綢之路》這一篇課文的時候,除了讓學生通過課文,了解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場景,了解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知道絲綢之路是古代亞歐的商貿大道,是亞歐各國與中國經貿往來的渠道,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關于絲綢之路上的其他內容,如景點、詩文等。
總之,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符合新課程重視學生能力的教學要求,不但使學生的學習范圍、學習渠道、學習方式變得多元化,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還使教師的角色從傳統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變為主題活動中的指導者、策劃者,真正帶動了學生全面發展,大大促進了語文教學的靈活性、豐富性、有效性。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