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菊會
非司酮治療20至40歲育齡婦女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方法: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予以宮腔鏡電切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米司非酮治療,對比兩組治療后陰道異常流血、月經恢復時間及月經量變化,并對比兩組病情復發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陰道異常流血及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6個月的月經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病情復發率為2.4%,低于對照組的17.1%(P<0.05)。結論:對育齡期女性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在宮腔鏡電切術后,輔以米非司酮治療后,能進一步改善月經異常癥狀,有助于促進月經恢復,且可降低病情復發率。
【關鍵詞】宮腔鏡電切術;米非司酮;育齡婦女;子宮內膜息肉
文章編號:WHR2019032206
子宮內膜息肉是育齡期女性最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臨床以子宮異常出血、不孕癥為主,往往影響育齡期女性生殖健康和家庭幸福,宮腔鏡下手術治療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治療方法,但單純手術治療后病情復發率較高,往往影響手術治療質量[1]。米司非酮可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有助于促進萎縮病灶,預防息肉復發。對此,本研究將對近年本院收治的41例育齡期女性于宮腔鏡電切術后輔以米非司酮治療,并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年齡20~40歲,平均(29.5±2.3)歲;單發息肉69例,多發息肉13例;息肉直徑0.9~1.4cm,平均(1.02±0.13)cm;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經期延長、經量增加、不孕癥等;均符合《婦產科學(第9版)》中的診斷標準[2],且經術后病理證實確診,排除心肝腎功能障礙、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手術禁忌證及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在持續靜脈麻醉下,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體位,常規消毒擴陰后,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的宮腔鏡及配套設備,置入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息肉位置、大小、個數等,調整切割功率80~100W,電凝40~60W,電切息肉基底部,切除深度以蒂根下2cm為宜,取出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測,負壓吸引宮腔,確定切除干凈后,電凝止血,術畢。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以米非司酮膠囊治療(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95,規格:5mg/粒),10mg/次,1次/d,連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對比兩組陰道異常流血持續時間、月經恢復時間;2)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的月經量變化;3)隨訪6個月,采用陰式彩超復查,記錄兩組病情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陰道異常流血及月經恢復時間
觀察組治療后的陰道異常流血及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月經量變化
兩組治療后6個月的月經量低于治療前(P<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6個月的月經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2 兩組治療后病情復發情況對比
治療后隨訪6個月,觀察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為2.4%(1/41),低于對照組的17.1%(7/4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見的子宮內膜病變,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主要是因炎性疾病、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3]。目前,宮腔鏡手術切除是治療首選,具有創傷小、定位準確、保留生育功能等優勢,但由于手術仍未改變子宮內膜息肉發病機制,致使部分患者術后仍會復發,且隨著時間延長,復發率逐漸升高,因此,如何減少術后復發則成為臨床醫師重點研究課題之一[4]。
有學者指出[5],可根據子宮內膜息肉發病機制,通過適當給予雌激素拮抗劑,抑制雌激素水平過高,以防止子宮內膜增生,預防術后病情復發。本研究在宮腔鏡術后輔用米司非酮治療,本品是一種復合型孕激素拮抗劑,可阻止孕酮與其受體結合,抑制孕酮對子宮內膜生長的促進作用,以減少子宮內膜增生期的有絲分裂,與此同時,對育齡期女性給予短期持續米司非酮治療,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黃體激素釋放分泌,以影響卵泡雌激素、黃體生成素,同時有可促進卵泡分泌抑制雌激素分泌,并通過降低雌激素水平,上調雌激素受體活性,以降低子宮內膜增生,并可降低內膜中的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表達,以阻止子宮內膜形成,促進手術病灶子宮內膜萎縮、凋亡,從而有助于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陰道異常流血及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6個月的月經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病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提示,術后輔以米非司酮有利于進一步縮短異常流血及月經恢復時間,有助于促進月經恢復正常,且可降低術后復發率。
綜上所述,對育齡期婦女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實施宮腔鏡電切術聯合米非司酮治療的療效確切,有利于促進月經早期恢復正常,且可預防病情再次復發。
參考文獻
[1] 袁媛.宮腔鏡電切術與米非司酮聯合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臨床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22):28.
[2]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358-359.
[3] 熊勛,馬彩輝.去氧孕烯炔雌醇與米非司酮對預防不孕癥患者子宮內膜息肉術后復發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2015,43(02):208-210.
[4] 溫海燕,陳雪寧.宮腔鏡電切術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0,22(07):186-187.
[5] 葛曉英,王小蘭,徐云萍,等.短期小劑量米非司酮預防子宮內膜息肉術后復發效果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05):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