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梅麗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朗讀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基于此,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意義出發,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現狀,對如何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對關注此問題的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朗讀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為之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朗讀教學能豐富課堂內容,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使學生對課程的印象加深,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朗讀,學生頭腦內對課程的思維構架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對課程的理解。
一、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經常會對課文有朗讀的要求。例如語文書中在課文的后面會附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字樣。通過這樣的朗讀,學生可以不斷練習自己的朗讀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學生通過朗讀教學也會提升閱讀能力,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預習的作用。例如一篇陌生的文章,讓學生先自己朗讀,將不認識的字標注出來統一提問,或者根據語文書上的生字表來學習如何閱讀陌生的字。第一遍也許不認識的字太多不流利,對語句的理解也不足。但是反復讀上幾遍,對生字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對文章的內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后續的課程中也更容易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不僅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同時也會提升后續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現狀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朗讀教學往往成為了一個流程,缺乏有效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朗讀教學過于枯燥。由于朗讀方式過于單一,例如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可能會給學生一點自己朗讀的時間,然后非常匆忙地結束了,或者是在課程內容結束,下課鈴響之前齊讀一遍。這樣機械的朗讀,無法激發孩子的興趣。第二,形式化的朗讀教學無法豐富課堂的內容,在語文課堂上的講課流程過于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三,傳統的朗讀教學無法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用零散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往往出現學生還未讀完就被打亂的情況,這樣的閱讀肯定也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第四,現階段大部分語文課堂授課留給朗讀教學的時間太少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他們需要一個更寬松的時間去進行多次的朗讀。匆忙結束的朗讀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調理清晰自己的思路,可能思維還會停滯,也不利于之后的教學。
三、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豐富朗讀方式培養朗讀興趣
朗讀教學需要多種朗讀方式來豐富,一開始可以給學生時間自己讀,然后齊讀,或者用分角色朗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同的課文也應該有不同的朗讀方式,詩歌類的課文要注重朗讀的感情,例如教師在教學古詩《靜夜思》時,可以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解釋題目,介紹詩人的生平,讓學生體會詩人寫詩時的心境。通過聽課文錄音,了解古詩的朗讀特點,然后教師通讀詩句,學生實讀,老師進行補充更正。敘事類的課文讓學生與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者讓男女生分角色齊讀課文,激發學生的興趣。說明文類的課文,可以在多次閱讀完成之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闡述文章的內容,這樣就能學習到新知識,完成學生的語言積累。朗讀教學通過上述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學習,例如教師在講童話《三袋麥子》時,可以先讓學生將文章熟讀,然后可以設計表演環節,引導孩子想象這三只小動物與土地爺爺的對話以及心理活動,然后讓學生走進文本,進入角色去對話,讓學生覺得學習更加輕松,更加愉快,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朗讀學習的積極性。隨著學生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可以通過朗讀教學更加深刻地感悟語言。每個學生可能會因為自身的水平不同對課文的意境產生不同的體會,因此,通過朗讀教學豐富的層次感和多變的教學方式會讓課堂的內容更充實。
(二)通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
朗讀教學最大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在充足的時間下,為學生創造寬松的獨立思考條件。教師也應該通過朗讀教學充分了解學生的朗讀水平,并找到合適的朗讀教學方式。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課程的印象,在朗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例如在語文課《一夜的工作》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指定段落讓學生齊讀,再進行師生討論,比如:“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分量。”教師提問: “上述這句話的意思是送來的花生米跟平時一樣多,大家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然后領著學生反復朗讀上述課文,引導學生:從文中的兩杯綠茶可以推斷出送來的花生米也是兩人的分量,但看起來“好像”沒有增加。即便是增加了分量但花生米依然可以數得清顆數,將周總理勞苦的工作與簡單的食物形成了對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對課程有更深的了解,更能牢記課程中的知識。這樣一來,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課堂上會產生更大的作用,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
(三)通過朗讀清晰學生的思維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朗讀教學的認識只停留在能讓學生熟悉課程內容上。但是,朗讀也是學生熟悉語言結構的一種方式。如果缺乏朗讀教育,那么學生就無法清晰地梳理自己在語言組織方面的思維,小學語文是教授學生正確交流的一種方式,因此,更需要有效的朗讀教育去清晰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組織自己的語言。例如小學語文六年上期的《山中訪友》,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朗讀,熟悉課文之后,再讓學生有質疑地朗讀。教師提問: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跟他交流的?請大家讀讀相關的句子,思考一下當時作者是怎樣的感受,我們該怎么讀?然后引導學生說:“其實在這山中,除了書中介紹的朋友外,還有無數朋友,大家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這樣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文中的句子,同時又增加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朗讀教學在語文課程中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經過上文分析朗讀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的印象,同時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應通過朗讀教學豐富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印象、清晰學生思維的方式來提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隋本忠.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朗讀教學[N].發展導報,2019.
[2]張美艷.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A].教育理論研究(第四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