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動下,學校順應時代的發展,不僅要做好各學科基礎教學,還應關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語文作為高中的重要科目,可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基于此,本文將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以此為基礎探究傳統文化的傳承措施,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市場經濟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中生通過各種途徑接觸社會,而網絡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需要加強對高中學生的教育。語文教師可通過課堂中傳統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讓其深度認同我國傳統文化,從而有效促進我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愛國的優秀人才。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本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可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歷史的了解,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正確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我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學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不良文化也會通過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對人們的思想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傳承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為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促進其判斷相關文化能力的提升,形成正確觀念與健康人格。另外,高中知識點較為晦澀,學生學習中經常出現厭煩的情緒,通過引入傳統文化、有趣語言等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提升傳統文化認知
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若是想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必須在思想上充分認知傳統文化。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出現偏差,會對傳統文化的教學造成較大的影響。
傳統文化其自身存在積極價值,教師加深認識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改變自身想法,以思想影響行動,通過教師內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熱愛,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實現教學策略的積極主動探索。蘇教版選文中具有優秀充足的傳統文化資源,包含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孝親敬長等。教師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可在其中獲得新的知識,對自身匱乏的基礎進行補充,對于師德素養的提高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整體文化教學中,教師應當在備課時,自動挖掘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實,并在上課時選擇關鍵性的教學知識分析、透徹地講解,課后還可以劃分教學疑難知識,讓學生進行探討,引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其通過各種方法探索知識的真理。
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將傳統內容通過多彩豐富的教學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注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適當進行分層訓練,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營造學習傳統文化氛圍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知識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所以通過語文教學可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此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還應當營造出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氛圍,增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底蘊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1.經典誦讀
語文的學習與朗讀息息相關。朗讀是形成語感的重要途徑,可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其語感,大部分的語文文化學習也需要借助朗讀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安排學生誦讀經典古代名篇,如蘇教版中莊子的《逍遙游》選段,“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朗讀節奏鮮明,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充分描繪出萬物萬事需要有所憑借,并沒有絕對的自由,但學生身心發展并未成熟,并不易理解其中深意,教師可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逍遙游》,幫助學生掌握散文的朗讀方法,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對古人的所思所想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體會到萬事萬物皆有所待,只有提升自身的“依憑”,才能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通過反復誦讀的方法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影視欣賞
傳統文化是文化的根本,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通過藝術家的剪切、提煉、組合等方式滲透到影視之中,如《紅高粱》《英雄》《黃河謠》等,其屬于“西部電影”,在影片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元素,如漢唐文化、巴蜀文化、黃河文化等,多元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發展延續。盡管影視傳播不能全面替代文化傳播,但是優秀的作品通過特效處理,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
如在《長亭送別》教學中,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之間離別愁苦的情緒與鶯鶯對張生的擔心關心,文章以文言文敘述,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崔鶯鶯與張生之間的深刻感情,教師可在講解文章后,播放《紅娘》電影,通過影片將文字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兩者之間離別的不舍,了解長亭在送別之中的意象,古人文思中,“長亭”是充滿憂傷離思的意象,欣賞古人的才情。
3.文化辯論
辯論主要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邏輯思維、語言組織等能力,通過高中語文課堂的文化辯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理解思考傳統文化,還能幫助青年實現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播;辯論賽的開展,也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辯論過程中,以文化為主題,可讓教師真實了解到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情況。
如教師可以《陳情表》為基礎,設置有關“孝道美德”的思考,就現代社會中新型養老模式,是否將老人送進養老院開展辯論,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指導學生如何收集資料,組織辯論。甲方為送養老院是不孝,以孟子中“不顧父母之養”是為不孝為出發點,認為老人的養育不僅需要物質,還應當注重精神。而乙方認為送老人到養老院并非不孝,以“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為出發點,認為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不能固守傳統的贍養方式,此過程中感受到老人養育之恩的不易,以正視歷史為基礎,跟隨時代的變遷,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促進自身語言應變及隨機處世能力,對于學生后續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4.文化演講
教師在傳承傳統文化時,其自身的認可度將會對學生學習態度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從方方面面傳承傳統文化,可以在課堂中開展傳統文化演講活動,幫助學生傳承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課文內容為基礎搜集整理資料,寫好演講稿,如《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的堅韌不拔,《陳情表》中李密的孝道,《漁父》中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等,可以讓學生將這些當做演講素材。學生也可以自己收集相關的傳統文化,如漢字、節日、藝術等,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演講,在學生的心中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三、總結
本文主要從提升傳統文化認知出發,利用經典誦讀、影視欣賞、文化辯論、文化演講營造學習氛圍,從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動我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韋玉梅.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思考[A]教師教育論壇(第三輯)[C].廣西: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2]瞿秋云.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與突破[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6).
[3]楊向寧.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相關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
[4]沈紀陽.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