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昱昕 彭強
【摘要】網絡化課堂提供了一個自主、自助的平臺,是未來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并對如何有效地學習進行了分析。結合信息技術與理論指導,進而提高高校英語教學水平,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關鍵詞】網絡化課堂教學;建構主義;高校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姬昱昕(1990-),女,河南鄭州人,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基礎部,助教;彭強,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基礎部。
在“互聯網+”概念迅速傳播的今天,傳統課堂也要積極擁抱互聯網技術。為了適應未來發展變化的要求,必須建立一套新的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基礎的培養體系。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渠道。如何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進信息技術,加強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就是網絡化課堂教學。
一、高校英語網絡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約束了學生自我探索的空間,這種灌輸知識的方式也容易造成學生認知錯誤。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網絡化自主學習的新模式,希望各高等學校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 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改進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對于高校英語教學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但網絡化畢竟只是一種信息化實現手段,如何借助網絡化實現課堂教學的目的,需要借助教學理論的指導?!皩ふ掖┻^所不熟悉的領域的道路,一般需要某種地圖”,而建構主義作為殿堂級的教學理論,剛好能夠為網絡化課堂教學提供范式。
二、建構主義理論發展概述及內容要求
建構主義最早源于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一些心理學家又在其基礎上對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馮·格拉賽斯弗爾德正式提出建構主義理論,其核心內容就是:“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
1.學習不僅僅是外部刺激的結果,還是外部環境與認知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者已有的發展水平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不能揠苗助長。
2.認知主體對學習具有能動作用,人腦并不是被動接受和記錄輸入的信息,而是主動建構對信息的理解,以他已有的認知結構為依據,對信息進行主動選擇、推理、判斷,進而建構起事物的過程。
3.學習過程是一個雙向建構的活動過程,它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學習者憑借已有的經驗來理解新的信息;其二,具體的情景影響學習者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的相關信息。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網絡化課堂設計
在網絡化課堂教學中,網絡化只是教學的實現工具,課堂教學才是最后的實質和目標。如何借助網絡化形成有效的學習環境,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設計網絡化課堂時首先要把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在具體課堂教學時,要圍繞“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進行課程設計。
1.改變教學觀念“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歷史源遠流長,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都是如此;19 世紀,德國的赫爾巴特確立了傳統的“課堂、教師、教材”“三中心”教學理念,其核心是以教師為中心。然而建構主義認為“最好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正確把握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是學習智慧的精髓”。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2.基于建構主義的網絡化課堂設計。
(1) 圍繞“情景”的課程設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要提供提當的問題情境或實例促使學生反思,引起學生必要的知識沖突,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其主動的建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創設或模擬真實學習情景,學習者可以通過虛擬課堂討論、網絡交談、角色扮演、游戲、實際實習和反饋等多種手段模擬現實課堂中親和方便的人際交流方式。
(2)以“協作”和“會話”作為手段的課堂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是通過同化(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和順應(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的方式獲取的?!皶挕笔菂f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具體包括學生之間的會話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會話。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認真思考,這個過程就是“自我協商”的過程。
3.避免過分依賴網絡技術。在網絡課堂中,及時聊天工具加深了師生之間交流的頻度,網絡資源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捷性。但這些工具本身割裂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情感交流,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識和智慧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人格和情感的健全。鍵盤和鼠標是無法完全替代眼神和語氣的,網絡教學不是要完全顛覆傳統課堂教學,相反它是在傳統課堂教學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四、小結
目前,網絡課堂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推廣的范圍和應用的深度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而言都還有很多差距。但伴隨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網絡課堂教學勢必在高校教學中獲得快速的應用和發展。因為這種方式不僅教授了學生知識,更多的教會了他們學習知識、探討問題的方法,培養了他們獨立的人格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周小山.新課程視野中的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