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玲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師;學校;活動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25—01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國內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較為多樣。當前,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已經與新農村建設密切關聯,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持續增強。但對是少數民族地區牧民村留守兒童的管理教育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就這一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村留守兒童現狀
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村留守兒童年齡大多在十三四到十七八歲之間,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放牧,孩子只能獨居或讓爺爺奶奶、親戚朋友照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內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教育的滯后直接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根據調查發現,80%的留守少年注意力不集中;高達90%的留守少年時常會莫名煩躁、情緒低落、信心不足、學習無目標,不能以他人為榜樣積極上進。
青少年階段本來是人的一生中最珍貴、最美好的階段,但同時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容易出現迷茫、不樂觀的心理。留守少年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使他們缺少監管、關愛,得不到正確的建議和指導,使得他們長期處于恐懼、迷茫、不知所措的狀態。同時,這些孩子經濟條件優越,大多沒有升學、就業壓力,所以缺乏崇高理想和學習動力。
二、留守兒童關愛策略
1. 教師要勇于承擔責任。教師是青少年的引路人,理所當然要在青少年遇到問題的時候給孩子幫助和指導。為幫助這些孩子走過這一重要階段,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關心牧區農村留守少年的健康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彌補或盡可能減少社會大環境給他們造成的負面影響,這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挽救一個孩子,就挽救了一個家庭,挽救了一個家庭,就為社會穩定做出了教育者應有的貢獻。
2. 要對留守兒童進行建檔。通過對留守少年的幾次摸底調查,筆者所在學校將調查信息分類統計,整理建檔。以年級為單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少年”個人檔案,對留守少年的家庭基本情況、父母的務工地點和單位、聯系電話、留守少年的學習情況、行為表現、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臨時監護人姓名及文化程度等都有詳細的記錄。
3. 對留少年守堅持實行三個優先。一是學習上優先輔導。從成績統計表看,通過優先輔導,80%以上的留守少年學習成績有進步,不少留守少年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二是生活上優先照顧。從學校領導到普通老師,對待留守少年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關心和照顧。孩子生病,都會及時帶到醫院去看病,孩子輸液就守護在旁邊。很多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照顧生病的留守少年。三是活動上優先安排。如學校文藝演出,各個班級的演員中,要求留守少年必須參加。
4. 強化學校的教育管理。學校要求黨員每人幫扶一名留守少年。從領導到教師,開展“師生結對幫扶”活動,有的是一對一,有的是一對多。建立班主任和課任教師對留守少年開展談心交流和家訪制度,要求每周對留守少年要談心一次,家訪一次。為留守少年開通親情熱線電話,每逢節日,如“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都免費開通親情熱線電話,讓留守少年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交流。繼續加強寄宿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保證學生住宿安全,每天都能吃上新鮮可口的飯菜,讓學生生活舒心,家長放心。積極開展“優化家校合作”的課題研究,努力辦好家長學校,在網站上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平臺,為留守少年家長發放教育資料,以共同做好留守兒童教育。
5. 充分發揮活動育人功能。組織發動“五老”校外輔導員,義務擔當留守的“代理家長”,利用自身的影響,督促和幫助“隔代家長”,配合學校積極做好監管工作。扎實做好對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心理矯正。開展以留守少年為主體的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成長。開展“五小留守”評比活動,即行為規范的小標兵,勤學好問的小學生,集體生活的小主人,興趣小組的小能人,勞動生活的小幫手,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總之,留守兒童是一個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留守少年的關愛,改善留守少年的學習習慣,提高留守少年的學習成績,讓他們陽光、快樂、健康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