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關鍵詞】 中學生;禮儀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34—01
一、中學生傳統禮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對傳統禮儀教育的重視不足。當前,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子女的智力發展,而忽視子女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養成。沒有認識到子女文明禮貌行為是今后適應社會的人文基礎。有些家長唯成績論,唯分數論,總認為子女只要學業成績優秀就行,對基本的文明禮貌用語、基本的文明禮儀行為教育引導不夠。因而,在青少年中出現了不少諸如與人為善、孝敬父母、勤勞儉樸、熱愛勞動等意識十分淡薄的問題,這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學校對傳統禮儀教育的針對性不足。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中學德育工作從內容到形式仍有諸多偏頗之處。如脫離青少年生活實際,口號式的東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而基礎性的教育則太少,特別是文明禮儀等基礎道德教育更少。學校德育應積極教給學生有關人際交往的基礎知識,培養和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引導他們建立起平等友愛、互幫互助、開放寬容、誠實守信的良好人際關系,為自身的健康發展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儲備。
3.學生對傳統禮儀的認知性不足。當前社會,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過多的呵護甚至溺愛,往往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必要的禮儀修養。根據調查,筆者所在學校現有學生2100多人,有60%的學生認為自己平時的行為很少失禮;而只有約20%的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會失禮。但在實際觀察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有些學生不知道鞠躬,不會微笑,不會握手,不尊敬長輩,不和親朋好友打招呼等;不少學生在社交中,習慣于以自我為主,缺乏一種與人謙讓、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關心、體諒別人,常常顯得智力有余而教養不足,缺乏必要的禮儀修養。
4.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渠道不足。中學生可塑性強、又具有好模仿和從眾的心理特點,在調查中部分學生認為對自身文明禮儀影響最大的是家庭,與此同時,約80%的被受調查者認為學校應該加強文明禮儀教育。還有學生認為學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最好方式是生動有趣的課堂傳授,開展主題活動,組織比賽和舉行文藝活動。然而,在我們現行的課程設置中,這方面內容還遠遠不夠。
二、加強中學傳統禮儀教育的對策
1.重視家庭基礎教育,培養學生禮儀習慣。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么教育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家長要責無旁貸地吸收教育新知,提高自身素質,要自覺進行禮儀修養,優化自身的禮儀道德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孩子對道德的認識最早是從父母那里學習而來的,父母的行為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談舉止、日常著裝、為人處事、生活習慣等,這些對于青少年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2.強化教師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尊師重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師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若能處處模范地使用教學語言,對學生將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培養他們良好的禮儀修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學校領導到老師都要踐行禮儀標準,從自身做起,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做到為人師表,從而不斷影響學生,讓他們不斷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修正自己的行為,做到人人講禮儀,時時講禮儀。
3.開設專門禮儀課程,增加學生禮儀知識。很多學生希望自己是個有禮之人,但是他們因為缺乏獲得禮儀知識的渠道,很多時候不明白該如何做才是有禮,比如,如何正確地與他人握手,與他人交談等等這些都需要系統培訓才能掌握。學校通過專門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練習,并安排他們不斷實踐。在學校設立禮儀標準,作為學生的日常考核項目,并且定期評選禮儀標兵,時時提倡,時時督促,對不文明現象進行披露,讓大家引以為戒。
4.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提升學生禮儀素養。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在學校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從而讓學生自覺地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中學生在學校除了課堂時間外,還應該安排課余時間去參加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校可以舉行各種比賽,如舞蹈大賽、演講比賽等。同時還可以邀請專家來為學生們進行專題講座,通過講座讓同學們學習相關禮儀知識。學校可以成立各種社團,鼓勵同學們參加,在社團活動中學會如何以禮待人,懂得禮儀謙讓。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體會到禮儀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收獲自信,逐漸形成一種認同感,自覺地學習禮儀,運用禮儀。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