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義全
【關鍵詞】 創客教育;目標;空間保障;課程;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16—01
當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地位,成為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近年來,臨澤縣把創客精神、創客理念融入教育,積極探索實踐中小學創客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致力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有效支撐。
一、目標定位
臨澤縣中小學創客教育不同于國內外利用高端設備或工學基礎領域的創新創業教育,而是旨在還原中小學生興趣,以學生“好奇心、想象力”等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因材施教,通過個性創造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度探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深入鉆研,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普及性教育。
二、實施策略
1. 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臨澤縣中小學創客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行為,更是一種教育理念,是以“興趣特長、動手實踐、創意創新”為核心品質,以“好奇心、想象力”等創造性思維為核心,以學習者的學習為中心,把學校從知識傳授中心轉變成以實踐應用和創造為中心的場所,課堂教學成為實施創客教育的主陣地。對于老師而言,就是要落實新課改理念,倡導任務性教學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鼓勵、引導每個學生參與項目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而言,就是要堅持普及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用自由的雙手表達自信的頭腦”。
2. 空間保障。創客空間是保障創客教育有效推進的關鍵,是孩子們進行創意創新的“夢工廠”。創客空間的建設可分三個層面。一是充分挖掘校園處處蘊含的資源,營造濃厚的創意創新、動手實踐氛圍,把學校每間教室、實驗室、活動場所都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場所,足額配備專業的音樂、舞蹈、美術教室等,并確保設施齊全。二是根據不同學段年齡特點,建設專業的創客空間,為所有學生創新創造提供場所、工具、材料,引導學生“做中學、創中學”。側重小學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培養和保護,城區小學建成少年硅谷教室,農村學校全部建成鄉村少年宮,教學點全部建成“兩園”(樹園子、菜園子)。同時,把創客教育向兩頭延伸,在職業中專建成各類專業實訓基地和創業園,幼兒園則以“區角”為中心,打造建構區、美工區、表演區、自然角、科學角等。與此同時,所有規模校園全部建成校園電視臺,初高中電視臺節目從設計、撰稿、取材、錄制、主持、剪輯、制片等全部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三是引導每個家庭為孩子創意創新開辟空間,比如客廳、陽臺、飄床等。同時,鼓勵家長積極帶孩子在科技館、博物館等校外場地開展實踐創新活動。
3. 課程支撐。課程是支撐創客教育有效開展的載體。近年來,臨澤縣提出“一切活動皆課程”理念,把校園所有活動都納入課程形態規范管理,在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素養。一是開足開齊國家課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倡導每一位教師把創客精神和創新教育的思想、內容、方法植入學科教學,并以教材內容的不同呈現、配置來引導師生課堂交流方式向探究式、啟發式轉變,突出學生好奇心的保護和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二是在確保國家課程質量的基礎上,地方課程信息技術課程中全部增設《Scratch趣味編程》,配備教材、師資,從四年級學生開始全部學習。三是盡量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根據各校園辦學特色和教師專長,組織開發了適合本學段、本校學生的校本課程,“學生菜單式選課——教師走班制授課——學校多元化評價”。
三、評價方式
1. 對創客課程的評價。主要從課程內容、活動過程、學習效果、學情調查四個方面進行。課程內容以“教育性、趣味性、啟發性、實踐性、特色性、針對性、系統性、實效性”為依據。活動過程由測評小組通過課堂調研獲取,主要分析課程設計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當、目標達成率等因素。學習效果以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完成的作品以及參與活動、測試、競賽的成績等成果展示為主。同時,測評小組還依據開發原則對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跟蹤分析,考察在一個較長時間跨度內學生的發展狀況。學情調查由測評小組采用問卷、座談、個別了解等方式來進行,分析該課程是否被學生所認可,是否有修改完善的方面。
2. 對學生的評價。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為主體,采用“等級加評語”的形式。等級的評定考慮四方面的因素,學習興趣與參與態度(出勤、興趣、學習任務的完成)、認知與技能(特長)、學習方法與思維品質的養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成功體驗(學習成果)。以學生參與學習的學時量、日常表現考核為主,結果為輔,評價結果以優秀、良好、加油形式呈現,對學生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之中。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小學實施創客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474)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