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最新版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落地執行,英語核心素養成了眾多高中英語教師、學生、家長口中的熱門詞匯,這一理念的核心內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滲透進高中英語教學中是每一位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對英語核心素養進行解讀,把握英語核心素養的四大內涵,他們分別是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英語教師要把這四大理念滲透在教學中。
【關鍵詞】高中英語;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謝雪花,廣東省梅州市豐順中學。
英語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第二外語,是僅次于漢語的語種,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會聽、會說,更要培養學生會讀、會寫的能力。隨著新高考和新課改的雙重影響,英語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制定閱讀方案,提煉出課文的主要脈絡,設計一些問題鏈,引導學生的閱讀;教師要注重傳授學生閱讀技巧,包括速讀、精讀、標注式閱讀等技巧,提升學生閱讀的效率;合理銜接課內外英語閱讀素材,豐富高中生的英語詞匯量,增進他們對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的理解。
一、構建“四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巧設閱讀指引線索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頭等要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積極構建“四位一體”閱讀教學模式,把聽說讀寫四大板塊緊密結合在一起。英語核心素養中就涵蓋了這四個方面,語言能力首先就要求學生能夠流利地朗讀英文,如果學生讀得磕磕絆絆,不僅影響閱讀速度,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例如英語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設計不同的閱讀問題,注意問題難易程度的分級,一步步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標注出新單詞的音標,輔助學生的閱讀,再鼓勵學生逐段進行閱讀,逐個攻克閱讀的難關,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標注出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先分析教師給出的問題,再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一邊閱讀一邊標注出答案,可以用簡短的詞組、語句記錄下自己的答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四位一體”式的閱讀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朗讀能力,還可以鼓勵學生順著教師的問題,自主找出課文中掩藏的答案,運用自己的詞匯和語言積累,歸納出自己的答案,四大核心素養都可以得到鍛煉。
二、傳授學生閱讀技巧,提升高中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在高中英語試卷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閱讀理解、完形填空、語法填空、作文題都需要學生進行快速閱讀,讀懂題意才能保證做題的準確率。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更要帶領學生掌握自主閱讀和分析的能力,在考試中取得較為理想的分數。例如教師在講解“Wildlife Protection”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本節課的重點詞匯和語法,學生在閱讀時可以根據課后練習題來進行閱讀,針對新單詞比較集中的段落要進行精讀,反復咀嚼新單詞的意義和用法,針對其他段落可以進行略讀,針對新單詞,學生要利用好英漢詞典和工具書,在旁邊做好標注,自己在閱讀時遇到了哪些疑惑,標記下自己在工具書中查詢到的語法點。例如decrease的用法,不同短語搭配漢語意思截然不同,例如decrease by表示減少了... decrease to減少到...,學生要根據課文進行區分,歸納相關詞組。此外,英語教師還要培養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例如利用{}、*、——等符號對句子成分進行劃分,例如定語從句的成分劃分,幫助學生分析句子成分,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效率。
三、合理篩選課外閱讀素材,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
中西方語言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合理推薦一些課外英語書籍、報刊、英語原聲電影等,例如英語周報、全英文書籍,在深化課本知識點的同時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感悟語文文化的不同。例如教師在講解“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這一課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英文短詩,例如紀伯倫的詩歌,還可以觀看一些幽默電影,例如憨豆先生、卓別林系列電影,感受中西方對于幽默一詞不同的理解,體會英語文化的幽默點。文化是兼容并包的,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幽默的代表,例如學生提到了中國的相聲、新時期開心麻花等搞笑團隊,學生可以自主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資料,能夠自主寫一段英語短文,來闡述中西方的幽默文化,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中西方語文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可以為高中英語自學提供新的靈感,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汲取英語文化,加深對母語的熱愛,培養了學生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
總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可說說是核心素養教育的落腳點,高中英語教師要懂得靈活變通,在閱讀教學中添加閱讀技巧的培養、構建“四位一體”閱讀教學模式、延伸閱讀教學,讓英語閱讀教學和英文書籍、電影相銜接,構建一個高效、趣味的英語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高婉.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J].英語教師,2019(17):127-129.
[2]趙堂.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初探[J].甘肅教育,2019(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