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是由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一個教學方法,而這一教學模式可以切實整合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且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整合起來,所以可以切實解決師本教育、知行脫節問題。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積極組織“教學做合一”教學活動,以便全面優化學生的學習潛能與語言能力。本文將從改善教師指導、優化學生學習、完善英語實踐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實現“教學做合一”。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做合一”;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朱達勇,鹽城市義豐初級中學。
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以語法知識為中心,關注的是英語知識是否可以按照預期計劃去傳遞給學生、學生是否可以牢固背誦這些語法知識,以便在英語考試中靈活應用。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會選擇灌輸法,且會反復講解、強調英語語法理論。這將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則是初中生無法及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且養成了惰性思維與被動接受的不良學習習慣;第二個問題則是初中生無法全面調動自己的英語學習經驗去完成現實交際任務,難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導致英語教學成為紙上的、書上的理論知識,無法對學生產生現實影響。對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要主動組織“教學做合一”活動,以便全面優化英語學科的教育質量。
一、改善教師指導
教師指導是實施“教學做合一”教學改革的首要步驟,因為教師的教學思想、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決定著英語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與教學手段等。“教學做合一”認為教師應該是作為輔導者、啟發者的身份去組織教學活動,所以初中英語教師要主動調整自己的身份角色,合理干預,懂得放手,以便為后續的“學”與“做”做準備。
就如在“Lets have fun”單元教學中,筆者就積極完善了課前備課。首先,本課知識是圍繞某些活動經歷與學生的活動情感所設計的語言材料,便于學生聯想生活經驗,所以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本課知識去進行現實表達。其次,為了喚起學生的生活回憶,筆者需要準備一些現實素材,比如學生參加某一活動的現場照,以便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英語表達。由此,筆者便自主完善了課前準備。在英語課上,筆者也切實自主了英語交際,并根據對話內容切入了語法教學、詞匯指導,幫助學生規范了口語表達方式,糾正了學生的不良語音與錯誤語法問題。另外,筆者還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解疑問答”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認知問題,以便及時完善教師輔導。
二、優化學生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動學習活動是實施“教學做合一”教學改革的關鍵步驟,關注的是學生的主體需求與能動探究,而學生在此過程中也有如下行為表現:思維是活躍的、積極的,行為是能動的、探究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有效的。通過能動學習,初中生也可及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把握英語學習規律。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積極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方法,切實優化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準備。
就如在“Enjoy our days”單元教學中,筆者就組建了4人小組,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知識。首先,4人小組內部要選出一名語音能力較好的學生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學習新單詞的發音,互相糾正。其次,4人小組要積極模仿教材對話,初步識讀本課重點句型與詞組知識。之后,4人小組便可重點探究課文內容,通讀課文,翻譯課文,不斷修改與完善翻譯結果,做到準確、精練表達。其中,教材在課文后附上了幾道閱讀問題,所以異質小組也需認真審題、積極作答,每個成員都要分享閱讀收獲,提煉閱讀結論,以便切實實現小組合作。
三、完善英語實踐
“教學做合一”的最后一個要素是“做”,即學科實踐。新課改已經將“綜合與實踐”活動列入課程結構,目的是要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優化學生的實踐水平。在英語學科中,教師更應該自己組織英語實踐教學活動,因為只有在充足的實踐體會下,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英語能力,學會用英語來表達、交際,從而切實優化本學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筆者會有意識地組織英語對話活動,要求學生在英語課上用英語來回答問題、表達個人需求,以便及時豐富學生的英語實踐經驗。另外,如果學生性格過于內向、靦腆,對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不自信,那么筆者也會鼓勵學生用文字來表達個人需求,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書面創作。同時,筆者也會注意引導這部分學生積極展開英語口語表達,使其大膽說、勇敢說。另外,筆者也會組織本班學生在課后自主展開英語閱讀,通過優秀的英語文章、圖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開闊自己的眼界,全面了解英語文化。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組織“教學做合一”教學活動可以重新整合與優化教學結構,全面開發學生的語言潛能,使學生形成跨國際交流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積極組織“教學做合一”教學活動,關注現實,關注未來,綻放英語學科的魅力與光彩!
參考文獻:
[1]吳義偉.初中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芻議[N].山西青年報,2018(11): 27(004).
[2]曹葵香.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