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關鍵詞】 英語教學;文化意識;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02—01
英語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歸宿,要想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學生就要掌握一定的英語社會文化規約,并將之靈活進行表達。因此,英語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外,還要求重視外國文化的有效滲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英語對我國的中小學生而言,是除國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學生對它的社會文化背景都不了解,而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它所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加之,通過分析近年來的高考試題,筆者發現它的內容反映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各種新問題和新內容。同時,對語言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閱讀原汁原味的英文并準確獲取信息。這所有的一切都說明:英語學習必須與文化學習同步進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至關重要。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實施策略
1.在主題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結合每一個單元教學的主題,是一個很好的措施。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編排的每個模塊,將特定文化內容滲透其中,并詳細介紹給學生。如Module5 Book3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中,閱讀及詞匯部分介紹了中國古代三位哲學家孔子、孟子及墨子,文化廣角部分介紹了歐洲工業革命。在書后練習中出現了Socrates、Plato、Pythagoras? 及Aristotle等西方極具影響力的哲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中西文化的不同差異,讓學生對其比較并掌握。另外,教師可以涉及一些有關文化比較的內容作為課外作業。
2.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詞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對英語教學而言亦是如此。要準確理解詞意必須挖掘英語單詞的文化因素,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化意識的滲透,使學生通過分析單詞的社會背景文化,理解、掌握、記憶英語單詞。因為中西文化有所差異,漢語中的某些詞匯在英語中所表達的意思、表達方式都會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為定性思維而產生的詞匯表達;二是由于涵義不同導致不能完全譯對詞匯用法及搭配;三是表面對應,實際卻有不同意義或能產生不同意義聯想的英漢詞匯。例如,dog,在西方的大文化中帶有褒義,是表示忠誠度的,如clever dog、Big dog,前者表示小孩子比較聰明伶俐、小伙子比較伶俐,后者表示大亨。但是在漢語中,狗具有貶義,比如常說的狗仗人勢、雞飛狗跳、偷雞摸狗等。因此,對詞匯進行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單詞的文化背景給學生講解單詞的含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和敏感性。
3.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認知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真正理解閱讀內容,就要了解閱讀中涉及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讓學生逐漸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筆者是這樣做的:結合高中英語課本中關于文化特征等方面的文章,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在閱讀到節日的題材時,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多媒體、大數據查閱、收集和整理各國的傳統節日、生活方式、行為禮節等,并讓學生進行文化分析。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主動去探究和了解。教師輔助以相關的閱讀材料,適時地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在掌握、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跨文化知識。
總之,文化與語言不能脫離開來。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逐漸滲透西方文化,逐漸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文化素養。教師要在高中教學中系統性地設計文化滲透的教學內容,轉變教學觀念,變傳統教學中單一重視詞匯或是語言的學習的做法為深入、準確、適度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點,從而游刃有余地滲透文化內容,促使學生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賞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認識。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