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云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學習興趣;任務驅動;思考;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03—01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如今評判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則包括這個國家的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因此,用教育的力量,讓學生從小就學好信息技術課勢在必行。很多學校已經把信息技術課列為必修課程,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小就熟悉、掌握計算機的使用,以便為將來信息技術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就成為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必須高度重視。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聯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上好信息技術課,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講一節課的內容之前,先要理論聯系實際,給學生提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某個問題時該怎么辦,有沒有能力解決。因為一般課本上所講到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得到大量應用。比如,在講到用Excel統計數據時,就可列舉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例子,即如何用公式和函數的功能來統計每個學生考試成績的總分和平均分以及每門課程的總分和平均分。通過聯系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會產生學習興趣,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務驅動,讓學生學會學習
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果一味地跟在學生后面要他們學什么,而不調動他們的主動性,那么其學習效果也不太好。要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清楚為什么要學習,學習是為了什么,只有思想上清楚了,態度也就端正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就產生了,學習也就變成了一件很輕松、很愉快的事情了。與其他學科學習相比,信息技術學習的典型特點之一是認知活動與技術活動的相互支持和內在統一。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不僅要求學生通過各種認知活動理解與多樣信息技術門類相關的思想、方法和信息科學原理,還要通過各類技術活動學習有關工具、軟件的操作,基于項目活動的任務驅動教學對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掌握是有積極作用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要通過對相關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哪些是舊知識、舊技能,哪些是新知識、新技能,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但需要注意的是,任務驅動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完成任務就了事,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學習。
三、讓學生思考和創造
除了老師要動腦子、想辦法教好信息技術這門課外,學校領導對上好這一門課也要高度重視,應給予大力的支持,要解決計算機設備方面的問題。因為計算機設備屬于消耗產品,有時會因為客觀原因造成損壞。為此,學校要根據信息技術教師的要求,積極支持,配置一些備用設備,當有些部件出問題、不能再用的時候,可以把新的換上,這樣就保證了該課程的順利進行。學生們學習了多種多樣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可能仍然會對如何將這些技能整合在一起來解決問題和完成實際任務不知所措。這時,教師如果能夠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探究的環境或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就會有利于學生建構自身的知識庫。同時,教師要具有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學科教學的能力,這就是“融合”。要能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構建自由開放、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課堂,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創造。
四、評價要因人而異
信息技術是一門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喜歡玩電腦,不喜歡上計算機課”的現象,在實際教學中,常會出現有一部分學生對聊天或游戲很感興趣,但對上課或完成作業不感興趣。出現這種現象,除了與部分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和學生缺乏學習壓力有關外,還與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法不當有關。信息技術本身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可自學性”,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往往在多個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如在信息技術課上,有人用幾分鐘就完成了作業,有人卻用一節課也完成不了。因此,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衡量,而是要想方設法增強后進生的學習自信心。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