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軍
【關鍵詞】 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17—01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分工而又團結合作,互助性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它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下面,我就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組建科學合理的合作小組進行討論交流
在組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保證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
1.合作小組人數的確定。一般以四人為佳,一名學習較好,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學生任組長,搭配兩名各方面能力中等的學生,再幫助一名學困生,同時要考慮到性別的差異。這種以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大小進行合理搭配的分組,可以提高合作學習效率,更好地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在“學”的活動中,各位學生都能學會提出問題,尊重別人的意見,學會傾聽。
2. 根據學習要求,明確組內分工,充分交流。小組內不僅有組長,還要配備記錄員、監督員和發言人。通過這樣的小分工既便于同伴間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競爭,相互學習、討論、切磋、交流,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避免了討論是個別同學的“專利”,其他同學是“綠葉”現象的發生。發揮各自的特長,從而充分施展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鍛煉了自己,學困生也能得到啟迪和幫助,使信息資源共享,每個人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分享自己的快樂。
二、要確定學習目標,明確教學任務,合理設計課堂內容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導入課題,展示學習目標,呈現學習要求,指明合作的方向,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圍繞重點積極有效地討論。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所要體驗的新理念,精心設計適宜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內容,使合作學習真正富有實效。其次,可以進行參與式探討性問題合作學習。這更能鍛煉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用數學工具分析問題以及最終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單靠一個學生是難以實現的,而且單個學生很容易就放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大家集思廣益,相互鼓勵,共同克服一個難題,既能享受其中數學的樂趣,也能促進成員間的交流和良性競爭。如,在勾股定理學完之后,教師不應急于讓學生應用定理去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對定理進一步探討,在參與中體驗,在互動中生成,通過更改題目和圖形變換,使學生對定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既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一種“頓悟”或“恍然大悟”的感覺,來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要處理好師生的角色關系,善于把握合作時機,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合作,進行合理評價
首先,要處理好師生的角色關系,善于把握合作時機,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合作。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最佳時機,積極、有序、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通過教師的角色變化來實現的。合作交往中教師的主要行為表現在傾聽、交流、協作、分享,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學習的合作者,因而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同時扮演了引導、顧問、伙伴三種角色。教師應針對小組的具體情況,用恰當的語言,對學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導與評價,充分展示各種問題的形成過程與解決過程。同時,教師還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及時作出指導和調節,促成高效的互動過程。
其次,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發展的關鍵,重視過程和結果的評價相結合,總結成功的經驗與不足,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認識到自身在合作中的優點與不足,更透徹地了解和掌握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發展。
總之,合作學習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學生智慧的發源地。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合作學習能夠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進一步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能力和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交流的撞擊中,產生新的認識,升華到創新的水平。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