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君
摘 要:雜字是中國傳統社會底層百姓使用的鄉土識字教材,真實記錄了當時鄉村的日常生活、民俗。有些雜字還對當時的疾病進行了記錄。通過分析清代康熙年間山東淄川人蒲松齡的《日用俗字》“疾病章第十九”和清代同治年間山東博山人宋信忠的《山頭雜字》“疾病第十五”中的疾病類型、病因、治療方法,可以發現儒家重視生命、重視疾病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山東雜字;疾病觀;儒家;價值取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0-0044-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 ? ? ? ?文獻標志碼:A
雜字是“三百千”等正統教材之外的非正規童蒙識字教材,多用方言俗語記述當地鄉村日常生活,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實用性。
在現存的清代山東雜字書籍中,康熙年間淄川人蒲松齡的《日用俗字》和同治年間博山人宋信忠的《山頭雜字》都對疾病專列一節進行了記錄,尤其值得注意。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疾病的診療和保健知識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存在,也反映著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所以,“在文化層面上,疾病從來都負載著價值判斷”[1]。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和疾病斗爭的歷史”。日本早期醫史專家富士川游曾將各個時代“國民常見病”的研究作為醫史研究的三大任務之一(3個任務包括醫學知識的歷史、醫學家在社會中的地位、疾病的歷史,尤其是國民常見病的歷史)[2]。所以,了解清代魯中地區的主要疾病種類,對研究當時民眾的日常生活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日用俗字》和《山頭雜字》兩書都是由淄博當地人撰寫的鄉土識字教材,其對當地日常民俗、生活反映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毋庸置疑。但要判斷其中記載的疾病究竟對應現代的何種疾病也并非易事。經過初步統計,《日用俗字》記錄了78種疾病,《山頭雜字》記錄了41種,共同記錄的有20種。
依據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中《中醫疾病名稱與分類代碼表》疾病分類,《日用俗字》所記疾病可以歸類為耳鼻喉科病、外科病、內科病、眼科病、婦科病、兒科病、其他病(其他病是指根據名稱無法判斷其在現代是何種疾病的)7類。
耳鼻喉科病:耳聾、耳底、鼻淵、齄鼻、瘜肉、鼻衄、重舌、木舌、牙宣、齒衄、嗆食、湊食、咽疼和侯欠 ?。
外科病:癜風、黑干、皵、痣、痦、白禿、癤子、熱疙瘩、癮疹、瘺痀、癩瘋、疥、癬、瘊疣、磨眼、脫肛、痔漏、瘰疬、臁瘡、懸癰、發背、對口瘡、疔瘡和疝氣。
內科病:酒疸、醋心、嘈雜、噎鬲、吐紅、勞瘵、咳嗽、怔忡、心疼、瘧疾、傷寒、霍亂、感冒、烏紗瘴、白濁、遺精、寸白蟲、吊腺、消渴、鶴膝風、盜汗、腳氣和癭瘤。
眼科病:雀瞽、青睜和眼瞖。
婦科病:吹乳、崩帶和帶下病。
兒科病:痄腮。
其他病:癖、堅癥、偏癱、倒食、食黃、腰閃、天行、痘疹、燥疳和骨眼。
《山頭雜字》中記錄的基本可以歸為耳鼻喉科病、外科病、內科病、眼科病、其他病5類。
耳鼻喉科病:鼻淵、牙疼、牙疳。
外科病:痘、疹、癍、疥、癬、禿、癩、痔漏、癰疽、疔瘡、臁瘡、痘瘡、便毒、疝氣、蝎子蟄、金瘡。
內科病:中風、痰厥、水瀉、噎癥、痰癆、癲狂癇、怔忡、健忘、驚悸、不寐、傷寒、痢疾、霍亂、瘧疾、白濁、遺精、盜汗、疙瘩肉瘤。
眼科病:風眼。
其他病:中迷、梅毒、閃腰。
根據蒲松齡在書中的《自序》可知,《日用俗字》寫于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山頭雜字》作者宋信忠生卒年不詳,但依據清同治四年(1865)年山頭宋氏族譜考證,應是同治年間人。兩書間隔150年余,作者都是今山東淄博地區人,書中記錄的語言、內容均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所以書中出現的疾病當時在魯中地區是確實存在的。
2 ?《日用俗字》和《山頭雜字》對致病因的描述
對疾病致病因的分析主要體現在《山頭雜字》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致病因。
2.1 ?不良生活習慣——酒、色、財、氣
“疾病皆是自己找,多有不識此機關。貪戀酒色過了度,臨食氣怒在心間。此事皆是中病主,少迷用力往里鉆。酒色財氣少貪戀,若知保身是神仙。遇著爭差恕一步,逢有忿怒放心寬。君子能以如此干,強似求藥服仙丹”。作者認為酒、色、財、氣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致病因。這種認知是符合傳統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的。“中醫養生是指通過保養精氣、調節飲食、活動形體、調適寒暑等多種方法或手段,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3]”。
秦漢時期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呂氏春秋·本生》中有“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可見,嗜酒縱欲會導致疾病、影響身體健康的經驗早已為秦漢時人所認識[4]。
“氣”會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這種觀念在中醫理論中也是深入人心的。清末美國來華傳教士明恩溥有這樣的論述:“一個人在非常憤怒的時候就會產生‘氣,中國人相信,在這個爆發出來的‘怒氣和人的整個機體之間存在著某種深刻的關聯,因此,動怒一直被視為一個會導致諸如失明、心臟病等各種疾病的重要原因[5]。”所以,《山頭雜字》中有“遇著爭差恕一步,逢有忿怒放心寬”之語。
2.2 ?季節因素——暑天溫度過高
“水瀉痢疾緊霍亂,皆因夏日遭熱天。”水瀉即腹瀉,北宋醫書《圣濟總錄》卷七十四中記載,“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濕飲留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脹下利,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名水瀉”。痢疾也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癥狀,明代張介賓的《景岳全書·痢疾》中記載,“痢疾之病,多病于夏秋之交,古法相傳,皆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之毒蓄積為痢”。中醫所謂霍亂是指以突發性的嘔吐、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發病急驟、突然,曰“霍”,升降失序、吐瀉交作,為“亂”[6]。這3種病都是在夏秋之際多發,所以《山頭雜字》中將這3種病的致病因歸結為“夏日遭熱天”。
2.3 ?陰陽五行六氣不平衡
“淋疼本是膀胱火,二便閑結醫甚難”“失血多因虛火盛,痼冷之癥是真寒”“耳聾眼花因虛火,牙疼久了齒不堅”“閃腰忿氣氣虛致,貼上膏藥必見全”。在《山頭雜字》中將上述出現的疾病的致病因都歸結于陰陽五行六氣不調,這也是中醫對大部分疾病產生原因的認識。“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6種外感病邪。
《山頭雜字》在對致病因的描述中多次出現“火”“虛火”,“虛火”在中醫中被稱為“陰虛火旺”,是指陰被消耗過多,導致陰陽不平衡。《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可見,陰陽失調,生虛生實,生熱生寒,是疾病發生的基本機理[7]。
3 ?疾病治療方法
通過對《日用俗字》和《山頭雜字》疾病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當時人們對于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單方自治、延醫醫治。
3.1 ?單方自治
與城市中有便利醫療條件的人們相比,鄉村中的人們限于經濟和醫療條件,對于疾病的痛苦感受更為深刻。在這種情況下,掌握一些常見疾病的判斷和治療方法對鄉村居民來說尤為重要。
在《日用俗字》中有很多對病癥判斷和治療方法的描述,如“咽疼消渴為傷熱,頭疼肚熱謂傷寒”“咳嗽吐紅為大病”。都是對病癥的簡單判斷。關于部分疾病的治療藥物和方法也有敘述,如“鶴膝風先求杜仲,寸白蟲須用雷丸”“腰閃只吹一笑散,天行必用五瘟丹”“擠出膿來癤子好,熱疙瘩須燙幾番”。
《山頭雜字》中關于疾病判斷和治療的記載更多,如“頭身齊痛口味苦,定是傷寒無移遷”“眩暈麻木心腹痛,中風中迷癲狂癇”“怔忡健忘與驚悸,痰厥不寐痘疹癍”“外腎偏墜是疝氣,鼻流濁涕為鼻淵”“閃腰忿氣氣虛致,貼上膏藥必見全”等。
通過這些對疾病病癥的判斷和用藥單方的普及,可以使鄉村的人們根據病癥進行判斷和治療。
3.2 ?延醫醫治
延醫治療的“醫”有兩種,一種是普通意義上的職業醫生,一種是巫醫。這兩種醫者在清代魯中鄉村的醫療體系中都有其位置和作用。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自治,很多疾病都是要靠職業醫生進行治療。就像鄉村中人們常見的腿疼、腳蜷曲不能伸展類的疾病,遇到高明的醫生,治療前行走不便而經治療后回來時就健步自如。但這樣的“神手”并不是隨處可見的。庸醫的存在使得人們產生了“信巫不信醫”的心理。“對于崇信鬼神而又窮困潦倒無錢延請職業醫生的民眾來說,散布在民間的巫醫治療簡便易行,花費又少,所以成為他們的優先選擇[8]”。這種現在認為是封建迷信的治療方法,在清代是很有市場的,在《山頭雜字》中有“家有病人心憔悴,不由去把巫醫搬”。在清代,“由于醫療水平的限制,民眾多是抱著聽天由命的態度,‘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就反映了這種求醫心態”。
4 ?雜字疾病書寫的儒家價值判斷
人體疾病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病理、生理現象,作為社會的復合表征,更隱喻著人們對于疾病的不同文化理解及其療病的文化實踐。因此,患病不僅是一個生物學過程,而且是一種社會文化體驗。在分析文本的兩種清代雜字書中,關于“疾病”的描述也體現出儒家重視生命、重視疾病的價值觀念。
對生命的重視和關懷一直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從《禮記》的“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到《孝經》的“天地之性人為貴”到《孟子》中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都體現出了儒家敬畏生命、重視生命的觀念。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在齊魯的傳播是深入人心的。
《日用俗字》作者蒲松齡是典型的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讀書人,其觀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毋庸置疑。《山頭雜字》作者宋信忠生平不詳。從雜字開始部分的寫作用意可以推斷也是讀書人,如“今序一本明賬記,敬心編出誨蒙童。莫笑粗俗少文句,不過就正器物名。雖然各行不全備,尋常用者盡可憑。商賈肯讀記心腹,寫帳不用求人情”。
作為民間普及性識字讀物的兩本雜字,文獻中都專列一節來論述疾病,恰體現了對生命的重視,從兒童入學開始識字就接觸到這些常見疾病名稱、病癥、致病原、治療藥物,對他們以后生活產生的影響巨大。兩種雜字文獻都列舉了當時魯中鄉村較為常見的疾病,作者對部分疾病闡明了病因、癥狀、治療藥物等信息,表明面對疾病,人們的反應不是消極應對,而是積極去尋醫問診,改善癥狀,保證生命的延續。
雜字因其通俗性和地域性特點,其中關于疾病的記錄是最為貼近當時鄉村民眾生活的記錄,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疾病,其對疾病的認知、判斷、治療都是我們探知當時人們的疾病觀念的載體,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韓希明.試論古代市井題材小說的疾病觀[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55-159.
[2]于賡哲.《新菩薩經》《勸善經》背后的疾病恐慌——試論唐五代主要疾病種類[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62-70,109.
[3]胡真.先秦思想與中醫養生理論相關性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8.
[4]孫文祝,姜英輝.《淮南子》中所見秦漢時人的疾病觀[J].新學術,2008(6):218-220.
[5](美)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M].劉文飛,劉曉旸,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
[6]王晶磊,葉蔚.淺析朱丹溪辨治霍亂之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1047-1048.
[7]王大鵬.中醫疾病觀的特點[J].醫學與哲學,1987(8):23-26.
[8]許三春.略論清代的鄉村醫者[J].蘭臺世界,2015(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