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娟 馬龍云
摘 要:新時期婦女的高素質及其幸福感在促進其完成家庭責任和社會擔當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婦女幸福感的提升也關系著國民幸福感的整體發展。然而在當今社會,婦女所受到的來自家庭與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不僅導致女性角色間的沖突增多,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她們的幸福感。因此,如何提升婦女素質及她們在家庭與社會中所獲得的幸福感,應成為我們當前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新時期;婦女;素質;幸福感
婦女的素質和幸福感直接影響著家庭的和諧程度與社會的安定與否,只有確保了婦女個人素質和幸福感得以提升,才能促使她們更好地發揮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熱情,為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壓力似乎更大,婚后的幸福感逐年降低,家庭破裂直接造成子女身心受傷,而妻子捆綁式(即攜子女一起)自殺的現象更是時有見于網絡與報端,由此而引起的無辜傷人等社會不安定現象更是讓人擔憂。盡管導致這些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多來源于丈夫,但是與這些婦女自身也有關系,因此如何提高婦女的個人素質和幸福感應是新時期必須研究的課題之一。文章擬通過分析影響婦女個人素質和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來為女性尋找到更好的發展之路,從而促使她們更好地完成家庭責任和肩負起社會重擔。
一、影響婦女個人素質和幸福感的相關因素
(一)所受的教育水平
眾所周知,教育對個人素質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普及范圍有所增大,女性的文化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就女性群體整體而言,受教育程度依舊偏低。據有關方面的婦女統計資料分析,在我國,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全國15歲以上1.5億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比例占到75 %;100名女性勞動者中,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僅占7名。我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4年。此外,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男女在受教育程度上仍然呈現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0》相關數據,以1999年6歲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為例,女性不識字或識字很少高出男性的39.36 %,而大專以上層次女性所占比例比男性低24.14%。
除了性別差異外,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城鄉差異尤為明顯。據統計,農村婦女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出城市婦女22.5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又低出45.6 %。
教育文化水平對婦女的家庭及社會責任的完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其子女教育質量的影響
教育文化水平較高的婦女通常具有較高的個人素養、知識程度和較為開明的思想。她們可以對子女的成長和素質的發展提供很多受益終生的幫助。例如,母親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她們能夠在此時期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將能極大的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邏輯與形象思維的發展及其他潛能的開發,從而為其日后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在該方面文化程度較高的婦女通常更能適應這一角色。此外,高文化素質水平的女性一般更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并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相關研究也表明,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到婦女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高者,多表現為較多的溫暖、理解,反之則多為專制型或溺愛型方式。而教育方式和子女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自我效能的研究表明,婦女的情感關懷越多,子女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自我效能感也會越高。這就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響到子女的學業成績,并很可能與其成正相關。關于母親的教育方式和子女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情緒智力的研究也表明,母親教養方式中的情感溫度維度和大學生情緒智力、社會適應能力成顯著正相關,母親良好的情感關懷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加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交技能。這表明,婦女的受教育水平也會對子女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很大影響。
(2)對婦女職業和收入的影響
相關研究已經表明,在整體就業群體中,學歷與收入呈現一定的正相關,這個規律對女性同樣適用。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女性群體平均收入顯著低于本科及以上學歷女性群體。小學女性群體收入偏低的人數占比約75 % ,中等收入占比16%,高收入占比9%;初中女性群體收入偏低的人數占比為55%,中等收入占比32%,高收入占比13%;高中生女性群體收入偏低的人數占比為60%,中等收入占比27%,高收入占比13%;本科生女性群體收入偏低的人數占比為20%,中等收入占比35%,高收入占比45%;碩士生女性群體收入偏低的人數占比為4%,中等收入占比17%,高收入占比79%。就我國職業女性中不同學歷的占比變化而言,2004年我國職業女性中小學及以下學歷人數占比為43.9%,遠高于2014年的24.2%,本科學歷從5.8%上漲到15.4%。這一變化表明,在未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們的就業。
(二)家庭是否和諧
作為組成國家的基本單位,家庭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到家庭的穩定、子女的教育、老人的幸福和社會的安定。而在家庭生活中,也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很多家庭由于未能正確處理家庭矛盾或矛盾本身無法調和,而最終導致家庭破裂,造成離婚、孩子撫養糾紛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能否順利化解這些矛盾對婦女們家庭責任和社會擔當的順利完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經濟問題是產生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最普遍的家庭組織方式之一的雙職工家庭為例,在這種家庭模式中,夫妻雙方都直接貢獻于家庭收入,因此家庭收入的管理和支配權歸屬問題就是家庭經濟矛盾的一個主要類型。在很多家庭中,夫妻雙方或是對家庭財政大權的歸屬有所爭執,或是掌握家庭財政大權的一方對錢的使用不夠合理而引起另外一方不滿,這些爭執和不滿最終都導致了較為嚴重的家庭矛盾。
除了經濟原因,性格不合也是導致家庭矛盾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一份關于離婚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因性格不合而離婚的人數占總離婚人數的38%。產生此類矛盾的深層次原因是婚姻基礎不夠充分。所謂婚姻基礎不好,即指結婚并非雙方充分自愿和自由戀愛的結果,而是迫于家庭、社會壓力,勉強湊合,或權衡利弊得失而草率做出的結果。此外,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變快,也存在由于夫妻雙方因生活和工作環境不同使得兩人在某些方面逐漸脫節,繼而產生了溝通等問題,最終導致了家庭矛盾。
(三)社會背景
受社會歷史原因影響,相對于男性來說,婦女在工作和家庭上仍遭遇到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對待,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影響,婦女往往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據《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女性投入家庭的平均時間比男性高15%,而投入工作平均時間比男性低9%。在步入婚姻后,女性相當于男性而言,工作時間并未改變,但是投入家庭的時間卻在不斷增加。就工作而言,與男性相同起點女性的平均收入要低于男性不少,女性在職場上的晉升也會受其性別的限制。
目前,婦女的婚育問題是造成職場上性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有大約52.51%的女性認為自己或身邊女性由于婚育而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降低工資的約占18.49%,被調整崗位的約占29.57%,喪失晉升培訓機會的約占33.33%,被直接勸退的約占9.82%,其他形式約占3.08%。
二、建議
(一)提升婦女的文化水平
鑒于教育文化水平對婦女個人素質的提高的重大作用,社會應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并采取相應措施保障更多女性的受教育權。如,進一步增加扶持貧困生的資金投入;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在農村加大對教育性別平等的宣傳力度等。
(二)努力實現夫妻在家庭中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化
為了減少家庭矛盾,提高婦女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實現家庭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化。根據相關研究,導致家庭權利和義務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資源的不平等,二是傳統文化的影響。良好的教育不僅可以極大程度上改變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可以為女性提供獲取更多社會資源的方式方法。此外,研究也表明,夫妻雙方均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更傾向于達成平等的婚姻關系。因此,教育的好壞也影響著家庭的和諧,社會應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讓婦女獲取更多的受教育機會。
(三)解決婚育問題
婚育是造成現階段職場上性別不平等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為解決職場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應著力于婦女婚育問題的解決。女性的婚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使用女員工的成本,而讓女性自身或企業去承擔這個成本顯然都不盡合理。更合理的方式應是努力促使女性生育成本社會化,通過社會福利、保險等形式來降低女性自身以及企業損失。同時,國家也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婚育婦女的權利提供保障。
總之,婦女是家庭和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家庭中,她們承擔著孕育生命、教育子女、團結家庭的重任,在社會中,她們又承擔著服務社會及促進社會穩定等重責。因此,在新時期,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應當提升對婦女的關注力,為婦女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致力于婦女個人素質和幸福感的提高;同時,婦女自身要有提升自我素質的意識,發揮其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賈春.我國女性受教育程度依舊偏低[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02):11.
[2] 劉晗.農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其社會影響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8
[3] 王小紅.中國女性受教育現狀及其應對——兼議女性受教育程度與人口數量控制和人口質量提高[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07):37-39.
[4] 宋紅梅,沈家宏,李保務,向秀珠.大學生雙親受教育程度與父母教養方式關系的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04(09):571-572.
[5] 趙鵬珍.父母教養方式、學習自我效能感、自主學習能力與英語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6] 黃崇蓉.母親教養方式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情緒智力的中介作用[J].晉中學院學報,2017,34(06):73-77.
[7] 張華良,李敏.學歷和收入的關系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07):304.
[8] 宮春子,郭萍.數說學歷與收入那些事[J].中國統計,2018(06):55-57.
[9] 韓婷婷.女性受教育程度與職業地位相關性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10] 向月波,賴曉凡,郭軍.中國家庭離原原因的經濟學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2):19-22.
[11] 馮小雙.知識女性離婚現象分析[J].民主與科學,1990(05):46-48.
[12] 高尚毅.勞動法領域男女平等的實現路徑[J].小品文選刊(下),2017.
[13] 夫妻權力關系的研究[D].2013.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徐州市社科課題“新時期婦女的家庭責任與社會擔當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許曉娟,徐州工程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外貿英語;馬龍云,徐州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