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
摘要:本文從關聯理論翻譯觀入手,探討其對翻譯過程中詞義推斷的指導,并結合實際案例對四種詞義推斷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廣大英語翻譯學習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關聯翻譯理論;翻譯;詞義推斷策略
一、關聯理論翻譯觀
Levy在1967年就曾指出翻譯其實是一種語際間的交際活動(Levy,1976)。交際的成功取決于兩個條件,即交際雙方的“互明”(manifestiness)和最佳認知模式——關聯性。要確定交際者的暗含意義(implicature),受體(audience)就要尋找話語(utterance)和語境(context)的最佳關聯(optimal relevance)(趙彥春,1999)。關聯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翻譯也是一種交際行為,應當把翻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示意——推理性的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過程。這就是關聯理論翻譯觀的基本內容。關聯理論創始人之一Wilson的學生Gutt在《翻譯與關聯》一書中運用關聯理論詳細且系統地對翻譯做了全面研究,指出翻譯中譯文能否提供最佳語境效果,尋求譯文與讀者的最佳關聯,是翻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何自然、陳新仁,2004)。因此Gutt認為翻譯應該做到兩點:一是譯文要與譯文讀者產生充分的關聯,即提供充分的語境效果;二是譯文的表達方式不要讓譯文讀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而產生預期的理解。譯文必須達到清楚自然,不應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難,以使譯文讀者對譯文產生充分的關聯(Gutt,1991)。關聯理論下的翻譯觀充分強調了譯者的重要性,而非把翻譯看成是原文與譯文的單純語碼轉換過程。
二、關聯理論翻譯觀下的詞義推斷策略
基于關聯理論對翻譯的指導,譯者在與作者的交際過程中結合自身翻譯素養,尋找原文和語境的最佳關聯,從而達到翻譯的成功。我們作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文語境中的各種信息,并結合自身相關知識素養,尋找最佳關聯,推斷出隱于原文明示信息之后的暗含意義,徹底理解原文含義,并考慮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從而給出合適的譯文(鄒照蘭,2009)。我們通過生詞所處的語境、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的身份背景等種種明示,基于自身的翻譯素養,尋找生詞和語境的最佳關聯,然后進行合理推理,推斷出生詞的意思。
通過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基于關聯理論對翻譯的指導,結合前人相關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翻譯實踐經驗,筆者總結出四種翻譯過程中比較常用的詞義推斷策略:1)根據解釋性文字推斷詞義;2)根據邏輯關系推斷詞義:3)根據同義詞或近義詞推斷詞義;4)根據詞形推斷詞義。因為詞義推斷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其相應策略多種多樣,而且任何策略都不會使推斷結果百分之百準確,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將幾個策略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相對較高的準確率。
三、案例分析
(一)根據解釋性文字推斷詞義
當作者要闡述一個比較難的觀點或介紹某個專業概念時,后面通常會有其相應的解釋性文字,該類文字通常都由“like, as,for example等”表示舉例說明或類比的詞語或短語連接,尤其是重復出現的生詞,我們都要盡量找到其對應的解釋性語句,這種解釋性語句就是我們推理生詞詞義時所需要的最佳關聯,從而根據相關解釋說明對生詞詞義進行合理推斷。
例1:
原文:The field of language policy is no exception:we use the term planning in a special sense,and produce esoteric combinations like‘status planningand even more frighteningly‘corpus planningfor central notions.
譯文:語言政策領域存在一種普遍現象:我們使用“規劃”一詞時所表達的是一種特殊含義,并創造出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懂的組合,比如“地位規劃”,甚至更加晦澀的核心概念,“本體規劃”。
分析:句中“esoteric”對于筆者來說是一個生詞,后接“combination”,可知作者是在描述一個什么樣的組合?!癓ike”后面接的兩個并列短語無疑是對這種組合的舉例描述,屬于對生詞的解釋性語句,這也就是我們所要找的最佳關聯?!暗匚灰巹潯焙汀氨倔w規劃”兩個屬于專業術語,對于我們非專業人士來說肯定是難以理解的,而且作者用“frightenningly”一詞比較生動地描述出了一般人看到這個術語時的望而生畏的心境?;谝陨戏治觯蓪⒃撛~推斷為“難懂”。經查閱,該詞意思為“奧秘的、深奧的、難懂的、難以理解的、只有內行才懂的”,考慮到句中提到的兩個專業術語,所以最終將其譯為“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懂的”。
(二)根據邏輯關系推斷詞義
無論是專業性較強的科技類文體、學術類文體,還是敘述性或描寫性較強的小說或散文等,其語句語段都會存在千絲萬縷的邏輯關系,而一般專業性較強的文體的語言邏輯性會更前更強一些。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生活常識或常理邏輯來幫助我們推斷詞義。當我們遇到生詞時,只要理清與之相關的邏輯關系,再結合自己的相關認識,就不難推斷出生詞的意思,而這種邏輯關系,就是我們要找的最佳關聯。
例2:
原文:Even though these parents might not have been able to point to specific scientific studies to justify their strategies,they were able to distill out some important finding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譯文:盡管這些家長們也許不能提出相關科學研究來證實他們策略的可行性,但是他們可以從語言調查結果中篩選出有用的重要信息來證明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
分析:句中“distill”對于筆者來說是一個生詞,與其搭配的介詞“out”有出來的意思,后面所接的賓語為“一些重要信息”,所以大致可以翻譯為“怎么出來一些重要信息”。在整句中,逗號前后的句子里都包含“be able to”這個短語,前一句的該短語后接的是“point to”,譯為“提出”,后一句接的是“distill out”,雖然逗號前后兩句話表示轉折關系,但根據整句大意我們可以判斷兩個“be able to”所接的動詞其實應屬并列關系?!癲istill”所接賓語包含“linguistic research”,即語言調查,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所以從正常的邏輯看,不能是編造出語言調查結果或想象出語言調查結果,而且作者用的是“findings”,所以肯定不止一個調查結果。上述生詞與“point to”的并列關系以及日常邏輯常識就是我們要找的最佳關聯。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可該詞推斷為“篩選出”。經查閱該詞意思為“提取、蒸餾、使滴下”,根據文章內容可以判斷詞典參考意思中“提取”比較合適,但“提取出”放在譯文中顯得比較生硬,所以最終將其譯為“篩選出”。
(三)根據近義詞或同義詞推斷詞義
當作者需要在兩句中表達同一個意思的時候,往往會通過使用近義詞或同義詞來避免重復,這種用法通常出現在表示列舉關系的語句中。所以如果生詞出現在表示列舉關系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意思,判斷其近義詞或同義詞的位置,從而推斷出生詞詞義。
例3:
原文:Even though these parents might not have been able to point to specific scientific studies to justify their strategies,they were able to distill out some important findings of linguistic research.For example,many par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gleaned the salient finding that the earlier they began their bilingual family language policy,the better.
譯文:盡管這些家長們也許不能提出相關科學研究來證實他們策略的可行性,但是他們可以從語言調查結果中篩選出有用的重要信息來證明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比如,許多家長表示他們已經查到了一項重大發現,即越早實行雙語家庭語言政策,其效果就越好。
分析:句中生詞為“salient”,用來描述一個什么樣的發現。原文中,該句的前一句為例3,例3最后說家長們可以挑選出“some important findings”,緊接著就是該句通過舉例對上句所述情況進行進一步解釋。所以根據兩句的邏輯關系,我們可以判斷出“salient finding”和“important findings”屬于并列關系,“salient”與“important”應屬近義詞或同義詞,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最佳關聯。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可將該詞推斷為“重大的”,經查閱該詞意思為“突出的、顯著的”,與“重大的”意思相近,考慮到與“important”相對應,最終將其譯為“重大的”。
(四)根據詞形推斷詞義
詞根是一個單詞的核心,決定單詞的基本意義,詞綴是一個單詞的附加部分,表示附加含義或詞義的變化方向。英語中大量單詞都是由詞綴加詞根構成的派生詞,或者是由兩個簡單的單詞組合在一起構成的相對復雜的合成詞。筆者個人在推斷詞義的時候,首先看的就是詞形,判斷生詞的詞性等,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單詞在不同語境下所表達的意思可能不同,所以筆者認為根據詞形推斷詞義這個策略一定要結合上下文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詞義。
例4:
原文:However,even such deep-seeded ethnic and linguistic pride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post First World War xenophobia and isolationist sentiment which swept over the United States,and cast the states native French-speakers in a socially unfavourable light.
譯文:然而即便是如此根深蒂固的民族語言自豪感也經受不住一戰后席卷美國的恐外情結和孤破情感的打擊,那些在美國講本土法語的人們也就此受到社會的唾棄。
分析:句中“xenophobia”對于筆者來說是生詞。該詞后綴“phobia”表示“恐懼癥”,名詞詞綴。從句中可知該詞與“isolationist sentiment”并列,后者表示“孤立主義情感”,那么前者大意也應如此。結合上下文語境,這兩個詞是用來描述一戰后美國人的心境和社會狀態,根據歷史我們知道一戰后美國一代被稱為“迷惘的一代”,有強烈的自我主義意識和排外情結,所以筆者推斷“xenophobia”一詞應該有恐懼外來入侵的意思。所以該詞后綴“phobia”以及作者引入該詞的歷史背景就是我們要找的最佳關聯。基于以上分析,可將該詞推斷為“恐外癥結”。經查閱該詞意為“仇外,對外國人的畏懼和憎恨,恐外癥”,所以最終將其譯為“恐外癥”。
四、總結
詞義推斷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邏輯推理活動,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比如翻譯的文本不同、文本的語言邏輯性不同、學習者的知識背景和推理能力不同等,所以推斷詞義的準確率會有所差異。以上策略是筆者結合關聯理論對翻譯的指導,并在翻譯實踐中總結的比較常用的幾條,廣大英語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上述策略為參考,總結出更多的適合自己的策略,在不能借助工具書的情況下,來應對各自遇到的生詞問題。
參考文獻:
[1] Gutt Ersn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2] Levy,H.Translation of PO CHU-Is Collected Works(Vol.3)[M].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Inc.,1976.
[3]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97.
[4]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3):273-295.
[5]鄒照蘭.從關聯理論視角看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翻譯,2009(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