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教學價值。文本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從教師、學生層面兩個維度,對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建筑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工業大學四所工科學校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應用實施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揭示工科大學英語課堂中師生對“任務型教學”的認知、實施過程、運用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研究結果顯示任務型教學法有著提高綜合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等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優勢,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工科大學;英語課堂;現狀;問題
【作者簡介】王麗君(1981-),安徽淮南人,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基于分析性評價體系的英專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評估研究”(項目號:2017jyxm0039)的階段性成果。同時,本文也受到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培養質量工程項目“‘基于語料庫的教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以‘社會語言學課程為例”(項目號:2017YJG19)的經費支持。
引言
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實踐中逐漸得到推廣和應用。它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達到學習、應用知識的目的。根據Willis的理論,任務型教學框架包括三個環節:任務前階段,任務環階段和語言聚焦階段。在三個環節中,學習者將意義放在第一位,不用考慮語法形式的準確性,而是探究任務的背景和目的,關注如何表達觀點、傳遞信息,從而完成任務。另外,因為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生水平的,任務難度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調整,更具靈活性。
目前大多研究是從概念理論,應用價值,教學設計,應用策略等方面進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探討,針對特定研究對象的應用現狀調查方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認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以及二語習得理論為指導,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結合的方式對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建筑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工業大學四所工科學校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應用實施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重點分析了教學實踐應用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進一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研究設計
1. 研究問題。研究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工科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的實施現狀?第二,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工科大學英語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第三,有哪些促進“任務型教學”在工科大學英語課堂應用的建議?
2. 研究對象。問卷于2018年3月1日-15日在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建筑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工業大學發放。發放的學生問卷有400份,教師問卷有40份?;厥蘸螅行W生問卷共373份,其中一年級100份;二年級98份,三年級91份,四年級84份;有效教師問卷共35份。
3. 研究方法。第一,問卷調查。此次問卷共設計了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兩類。學生問卷的設計是基于Willis的教學三步驟理論,立足于前任務、任務環和語言聚焦三環節。首先,問卷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其次,問題的設計是根據Willis的理論來設計的:第一個步驟是前任務,例如準備工作,包括教師對任務背景和主題的介紹,以及學生們從書本上獲知的任務相關情況和信息;第二步驟是任務環,我們可以從設置的問題中發現學生們任務準備的情況,以及遇到困難時提出的解決方法;第三步驟是語言聚焦,學生需要找出任務型教學的優點,以及提出自身的困擾和問題。教師問卷的設計包括教師的相關信息,有些問題設置和學生相類似。希望通過教師問卷發現教師使用任務型教學的情況,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和學生在關注點上的不一致等信息。第二,訪談。學生訪談部分,我們訪談了20名學生,主要了解工科生對于任務型教學法的認知狀態及其原因,便于制定相應的政策;訪談教師10名,目的是了解教師對任務型教學法的使用程度,出現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法。
二、結果與討論
1. 工科大學英語課堂“任務型教學”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1)學生反饋。第一,學生對英語課的興趣調查分析。373份有效學生問卷按照學生對于英語課的興趣分為4類:非常喜歡,比較喜歡,不太喜歡,不喜歡。373名學生中,有174名表示非常喜歡上英語課,占所有學生的47%,113名表示比較喜歡,占30%。也就是說77%的學生對英語課都是有一定興趣的,不喜歡的僅有6%。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對于英語課的興趣在大學四年中是一直不變的。實際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水平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降低。大一學生,最喜歡英語課的學生人數有75人,占一年級總人數的75%;比較喜歡英語課的有20人,占一年級總人數的20%,即一年級中90%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喜歡英語課。大二學生最喜歡英語課的學生占二年級總人數的51%;比較喜歡英語課的占二年級總人數的31%,即二年級中82%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喜歡英語課。三年級喜歡英語課的學生比例降到了77%;四年級更是降到了50%。從學生的訪談中獲知低年級學生對英語興趣高昂的原因:一方面,當學生剛開始大學生活時,充滿了學習熱情和對英語的興趣,而英語演講俱樂部、英語角和英語協會的活動也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范圍;另一方面,英語課程基本開設在大一和大二,同時面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然而,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必須要面對來自考研、找工作多方面的壓力,所以對于英語的興趣就逐漸下降。
此外,問卷還反映出另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在“比較喜歡英語”這一類別,人數最多是大三學生,有37人,而非大一、大二的學生。通過訪談,了解到一方面由于考研的壓力或者實習的需要,大三的學生感覺到學英語的必要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在各類演講、寫作、閱讀比賽中,大三的學生也是主力軍,因為低年級水平不夠,大四因忙著找工作或考研較少參與。
第二,學生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解水平。373份有效學生問卷中,有108名學生表示對于任務型教學一無所知,265名學生表示知道任務型教學法。而在265名學生中,62名同學(23%)表示十分了解任務型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從教師的背景介紹中獲取有用的信息;168名學生(63%)表示了解一點任務型教學,可以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了解任務內容,完成任務要求;另外35位學生(13%)則表示雖然知道任務型教學,但在實際課堂中仍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這說明在知道任務型教學法的265名同學中,有86%的同學可以理解教師對任務的介紹,并有意識的引導自己去配合教師進行任務型教學活動。這也就是要求教師們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思路進行宣講,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任務型教學的概念和方法,這有助于學生們在實際課堂中跟上教師的步伐,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實施過程中困難的不同解決方法。學生們在參與任務型教學法活動中,常遇到各類困難,而解決困難的方法可以分為如下四類:一是咨詢教師,二是和同學溝通,三是不去解決,四是拒接接受任務。根據問卷,了解任務型教學法的265名學生,會因為對英語課的興趣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喜歡英語課的學生中,有23人選擇“咨詢老師”,占26%;65人選擇“和同學溝通”,占72%,即98%地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都會采取積極的方式和教師、同學溝通,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對英語“無感”的這類學生,有10人選擇“咨詢教師,”有41人選擇“和同學溝通”,能積極溝通解決問題的占此類學生的52%;而覺得英語課無聊的學生,僅有11%的學生會積極溝通,解決問題。這說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如果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即便教師使用再好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們覺得英語課堂有趣,是提高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有效性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此外,僅有12%的學生選擇了“咨詢教師”這一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通常情況下,英語老師多為女性,工科院校中的學生多為男生,他們和女老師溝通往往會感到害羞或者尷尬,所以較少主動跟老師溝通,這就導致老師很難根據學生們的反饋去調整教學內容。所以,工科院校的英語女教師,在課程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要更為主動地咨詢學生的進展情況和困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調整。
(2)教師反饋。
第一,教師教齡情況調查分析。研究者將教師按照教齡分為四類:0-5年,6-10年,11-15年,15年以上,而且每類教師在發放問卷時均選了10人,共40人。問卷回收后,除了沒有返還的問卷和無效問卷,有效問卷35份,其中教齡0-5年8人,6-10年9人,11-15年10人,15年以上8人?;旧厦總€年齡段的老師人數差不多,這為后面進行教師“任務型教學”認知情況調查的數據平衡做了鋪墊。此外,參與問卷和訪談的老師對于任務型教學都比較了解,但使用的比例有所不同。
第二,教師使用“任務型教學法”的比例。根據問卷,5年及以下教齡的老師有75%的概率使用任務型教學法,5-10年教齡的老師有60%的概率使用此法,而15年以上教齡的老師僅有20%的概率使用此法,也就是極少使用。這說明教齡和任務型教學法的使用概率呈現負相關:越年輕的老師越經常使用任務型教學法。這從側面反映“任務型教學”理念與教師“傳統教學”理念之間存在的沖突。
第三,教師使用“任務型教學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任務型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被分為4類:第一,學生無法理解任務,即任務內容設計不合理;第二,人員調配不合理,即組織學生完成任務不合理;第三,任務目標的偏離,即任務目標設計不合理;第四,其他困難,比如課堂時間有限,操作程序復雜等等因素。從調查分析來看,35名被試者中,有15人選擇了人員調配不合理,3人選擇了學生無法理解任務,4人選擇了任務目標偏離。也就是說超過60%的教師認為組織學生完成任務,任務內容設計,任務目標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法過程中最主要的困難。因此,必須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引導他們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此外,通過教師訪談進一步了解到進行任務型教學過程中的其他一些困難,比如在工科院校中,英語課程安排不斷在縮減,學生對英語的重視性和興趣都在衰減,這導致英語學習氛圍被打破;又比如盡管工科院校學生有著很好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文學素養還是很薄弱,這也導致了教學困難。
2. 工科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現存問題及其原因。首先,學生理解能力低,對教學任務的難度認知上存在差異。而學生的理解能力低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學生不十分了解任務型教學。在學生問卷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并不知道這種教學法,只有49%的學生較為了解這種教學法。他們對任務型教學法的興趣隨年級增加而降低,也越來越難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第二,工科思維的局限性。盡管工科院校學生有著很好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但是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較弱,這都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中無法理解教師的意圖,加大了教師教學的難度。第三,針對任務設置難度,教師和學生很有分歧。在所有受訪學生中,5%的學生認為任務是非常難的,超過54%的學生表示他們在執行任務時遇到困難,35%的學生表示任務并沒有很難,只有6%的學生表示可以沒有任何困難地執行任務。但是受訪老師沒有人認為任務很難,超過80%的老師認為任務不難,學生可以順利完成任務。正是師生間對于任務難度的設置存在看法差異,使得學生對于教師任務的理解變得困難。
其次,學生接受意愿低,師生溝通不暢。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任務型教學法把學生放在課堂中心,這個先進的教學理念會給學生和老師帶來更自由的發展空間。伴隨著好奇與期待,學生們仍會感到困惑。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自身水平的不高,盡管老師們已經針對任務的目標和背景進行了大量的介紹,但是學生仍然難以理解任務具體的意義和目的。超過28%的學生反映,當他們執行任務時,他們會感到無聊,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或者很好地參與進去。另一方面,是由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情況,例如,工科院校男生多,而英語老師大多為女性,他們由于害羞而不能和異性老師很好交流;又比如工科學生有大量的實驗等課程需要完成,他們忙于自己繁重的專業課程,以至于沒有精力去完成英語學習任務。英語水平的不高以及工科生的天然局限性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對于任務型教學法的接受意愿很低,有的甚至有些排斥。
最后,學生需求和教師教學方案存在矛盾,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生不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問題逐漸增多,這使得許多任務例如制定計劃、做報告等將會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超過一半的被訪學生認為只有少部分老師給出的信息可以被理解,因為老師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很好地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不能與任務難度相匹配。本來,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困難改變任務方案,比如降低任務難度或者重新設計任務。但是僅有12%的學生會選擇咨詢教師,大部分因為不好意思和異性老師交流而僅僅和同學溝通,甚至放棄任務。另一個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師生在選擇實施任務型教學的步驟上存在差異,學生需求和老師教學方案存在矛盾。比如學生們更渴望在聽力方面多多練習,而老師卻更關注讀寫的技能,因為學生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學生興趣也就逐漸下降,教學效果就更加不理想了。
3. 促進“任務型教學”在工科大學英語課堂應用的建議。
第一,要對學生進行任務型教學理論指導。教師本身要進行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培訓,從任務型教學法的過程、特征、設計、步驟和原則等方面進行實踐、討論、改進,從而使教師對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更加得心應手。教師在課前也要對學生進行簡單的任務型教學理論的指導,使得學生能更好理解教師的上課思路,更容易抓住重點,跟上步伐,從而順利完成各項任務。
第二,根據學生特點設計“任務”。工科院校男生比例高,學生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不強,與異性教師溝通時比較含羞。而師生間溝通的缺乏導致教師不能很好了解學生的水平。老師應該通過考試、討論等方式提升自己對學生水平的了解。設計任務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以及學生的弱點,試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三,確立學生在任務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溝通和合作。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實現個性的、主動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確保課堂氣氛不渙散;另一方面課前要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和預期,課間要鼓勵學生多和老師及同學溝通,營造積極輕松的學習氣氛,這樣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師生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
第四,建立完善的任務型教學英語評價體系。教師要完善任務型英語教學的評價體系:評價內容要全面,不僅考察學生的聽、說、讀、寫、翻譯五種技能,還要考察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興趣;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可以通過書面作業、課堂展示、網絡作業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例,平時分所占比例要等于或大于最后總分的60%,教師可以通過觀察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程度、學習態度以及每次任務完成的質量來確定平時分。
三、結論
任務型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展示大學生的個體化發展,對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研究發現了工科大學英語課堂中師生對“任務型教學”的認知、實施過程、運用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促進“任務型教學”在工科大學英語課堂應用的建議,以期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2]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 (1): 7-12.
[3]王岸. 任務型教學法視角下提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行動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2013.
[4]Hismanoglu M. & Hismanoglu 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ory structure and ask type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5):46-52.
[5]Skehan P. A. Task-based Instruction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 (18): 268-286.
[6]劉永安.任務型教學實證研究[J].公共英語教育,2015(7): 46-47.
[7]譚美麗. 任務型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