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氛圍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重點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多種路徑。包括心理課程的思政化、教學形式如何促進學生獲得感以及心理社團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文化品格等內容。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建設意義
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其主體包括生活在校園內的大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三大群體,它是在物質財富、精神產品和氛圍以及活動方式上具有一定獨特性的文化類型。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精神文化,是在大學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我們常講的學校的校風、風氣、風貌等等,都正是校園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體現,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現。
校園文化是常新的,它能夠保持永恒魅力、喚起青年一代美好心靈、激發青年學生激情、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道德追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豐富學生的體驗;實現生活世界的回歸和尋回失落的精神家園;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即文化陶冶。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發表講話指出:心理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國家發展過程之中。校園是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屬于隱性課程的一部分,具有彌散性、滲透性、暗示性的潛在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也承襲了滲透性暗示性等重要特征,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如何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如何疏導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也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的重大研究課題。所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將思政融入心理課程教學,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就曾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等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當前,各類思想觀念交鋒,多元思潮文化碰撞,這對價值觀尚在形成過程中的年輕大學生來說,影響甚大。所以在心理課程教學中藥努力挖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三觀,三觀正,學生才有應有的精神面貌,三觀正才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比如,自我認識單元的主題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認識自己的性格脾氣、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認識自己的人生觀、戀愛觀、學習觀、價值觀,辨析不利于個人發展不利于人際交往不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部分,積極端正自己的修為,摒棄攀比、啃老、拜金、自我中心、無為等思想,構建積極樂觀、奮發努力、朝氣蓬勃、不斷進取的優秀品質和文化風貌。
(二)在心理專題內容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有著不可衡量的重要價值。只有認同、肯定、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會產生文化自豪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文化導入,在調節心理健康本土化探索方面多著筆墨,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譬如,在適應專題中傳遞中國傳統哲學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命觀,在情緒管理專題學習中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養生健身方法及生活哲學,突出身體、心理、精神與環境四者之間的和諧統一; 在壓力應對的主題學習中,介紹冥想、呼吸調息、肌肉放松、唱歌、運動、按摩等傳統的減壓方法,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既學習了方法又增進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還要講好中國故事。五千年中國歷史,好故事不勝枚舉,好故事營養豐富,好故事催人奮發。目前好多學生容易向困難低頭,有的萎靡不振,有的迷茫不堪。鄧小平三落三起心系國家命運;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拯救大眾于水火、港珠澳大橋的設計與技術難關攻克、神舟飛天的航天夢等等,都詮釋了中國人不畏艱難險阻、永攀高峰的勇氣和信心。講好這些故事青年大學生必將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
(三)研究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構建學習共同體
第一、抽簽找座位,尋找歸屬感。改以往數字簽或字母簽為文字簽,體現心理團隊形成和建設的意義,比如“真誠、同理、溫暖、接納、支持、開放、包容”等字詞。一個組8人就8個“真”字簽,以此類推,所有的小組的簽的內容串聯起來之后,就是教學班級的班風建設目標。第二、破冰認同學,開啟學習路。用滾雪球的游戲,每人通過描述自己的“出生地”“性格”“愛好”“姓名”四個信息在組內進行循環自我介紹,消除陌生、消除隔閡,實現迅速與他人建立關系的目的。循環介紹中若有人沒法復述所有人的信息時,團隊成員可以做適當提示。小小的舉動,隱藏著大智慧:一人有難,團隊來支持。這對那些遠離人群、自我封閉、離群索居的年輕人走向集體、融入團隊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引領。第三、小組建文化,形成共同體。選組長、定隊名和口號,凝聚小組力量、體現小組風格、形成小組學習目標,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互相幫助激勵,走合作共贏之路。
(四)見縫插針巧引導,幫助學生擁有獲得感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關鍵的時候需要得到指引、獲得引領。比如講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中的“意志力健全”。學生對專業學習、技能訓練沒有清晰的目標,不知道如何堅持。我們在課程教學中就要抓住機會,和學生一起商量,澄清其訓練目標,量化他的日訓練量,確定訓練結果展示時間。仔細商量后學生會遵守在同學面前許下的承諾,刻苦訓練。當學生經過連續三十天的訓練如期達到訓練目標時,臉上充滿了喜不自禁的感覺。這是學生的獲得感得以綻放:一是他獲得了方向感不在迷茫。二是獲得了被看見的感覺。三是獲得了一種行為習慣。四是獲得了初見成效的滿足感。
(五)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心理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為心理老師,必須成為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內容,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育人體系中的中堅力量。課程教學中,守好心育課程這段渠,種好心育課程責任田,與其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努力為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奉獻心理課程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每位教師都要發揮育人功能,履行育人職責,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價值引領。
(六)開展新穎的心理社團活動,建設和提升大學生文化品格
大學的文化品格與校園人的人格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大文化,才能培養出大品格、大人格;只有在特殊的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才能培養出眾多各具特殊優良品質的人才。在大學校園中,學生社團無疑是特殊人才成長的搖籃,作用十分重要。調查顯示,某高校14% 的學生認為學生社團活動能充實校園文化生活, 48% 的學生認為社團活動有意義的不多。建議心理社團和圖書館合作,推廣閱讀療法,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品格。閱讀療法安全、自由、隱秘,神獸學生青睞,當有性困惑、交際困難、就業壓力、戀愛苦惱、自卑、孤獨、焦慮、抑郁、厭學、當眾講話緊張等問題時,72%的學生曾求助過圖書。閱讀能減弱或抵消郁藏于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緩解、減輕各種消極情緒增強幸福體驗。閱讀還能引導師生客觀接納自我,和諧人際關系;可以提升品性修為改善師生的精神風貌,為學校的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品位。
參考文獻
[1] 汪延清.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7期.
[2] 姜曉云.大學的文化品格和力量——基于南京師范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調查與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 2011(03).
[3] 李芬,陳穎曼,張建新.我國閱讀療法綜述[J].現代情報,2010.2.
[4] 宮梅玲.閱讀療法治療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1.10.
基金項目:本文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品格定位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RJZ201208)。
作者簡介:吳美娟(1967.06- ),女,副教授,江蘇省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