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動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起的作用及影響為基點,系統的論述動漫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問題。首先,對非遺文化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的必要性進行探討,明確其積極意義;其次,剖析了動漫的不同層面,并指出不同層面對非遺文化保護的作用和可采取的合理方式;再次指出非遺動漫化的可選擇道路。最后,本文以安陽殷墟甲骨文為示例,將非遺保護動漫化與具體案例相結合進行了探討與設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播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傳承則是非遺文化保護的最終目的,動漫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有能力擔任起非遺文化保護傳播與傳承的重任。并以安陽殷墟為例進行實例關聯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化;傳承;產業化;甲骨文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近年來逐漸被人們所重視,這是因為前工業社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土壤逐漸消解,全球一體化的現代社會對傳統社會形態帶來的巨大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自身內部的文化系統已經難以繼續生存下去,必須依靠外部的力量來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精神傳承,其保護更多的是指維持其生命力的延續,這是一項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的長期工作。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記錄、保存以及其后續的傳播、弘揚、傳承與振興是當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要做到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的革新
(一)建立與當代生活的再聯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與人們的生活存在著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系。所以僅僅依靠個別傳承人在特定的文化保護圈內進行傳承是遠遠不夠的,這讓的傳承是孤立的、封閉的,與普羅大眾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交集,這種傳承方式一旦失去對它的保護壁壘,終將走向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雖然時代發生了變化,文化進行了遷移,但這種完全脫離生活的方式是無法獲得強大生命力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與現代生活沖洗構建聯系,盡管無法回到從前那種處于人們生產生活的核心地位,但是它可以作為文化組成的一部分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二)非遺功能的再構建
由于科技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于原來完全不同,這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使用功能逐漸消退,這是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性能否再實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能夠繼續發展和生存的重要考量依據。因此,在現代社會當中,需要借助新的條件和技術,重新構建非遺文化的功能性,使其能夠繼續得意傳承。
(三)文化認同感的再培育
一項文化想要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作為傳播媒介的人的認同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肥沃的土壤,人們認同這種文化,了解其文化價值與內涵,并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構建良好的非遺保護氛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人們自發式的保護和傳承。
(四)傳承方式的再變遷
非遺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在傳承,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與人們生活再聯系,功能的再構建,文化自豪感的再培育,還需要采取措施改良非遺文化自發式傳承方式,借用外力對非遺文化傳承進行促進,尋找新的傳播媒介首當其沖。動畫作為一門朝陽產業,其具有天然的與現代快節奏文化傳播相融合的屬性,其作為視覺文化的先鋒代表,當代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適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作為新的傳播媒介。
三、以動漫為媒介進行非遺傳承的可行性
(一)創作題材的廣泛性
動漫的表現題材可謂包羅萬象、從科幻冒險到校園愛情再到體育幽默無所不有。廣泛的表現題材恰恰證明了動漫對文化強大的整合能力以及表現力。廣泛的題材就是動漫能夠生長的沃土,向我們展示著文類優秀的文化,傳遞著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聯系。
(二)表現材料的多樣性
動畫的本質是“運動的藝術”,只要是能夠應用于動畫拍攝并形成運動的材料都可以用來作為動畫表現的對象。不同材料的使用能夠動畫的表現力帶來更多的表現力與張力。而當今社會數字時代的到來,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光學虛擬動畫,完全脫離實物材質的表現,為動畫的表現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力。
(三)藝術運用的兼容性
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動畫對與其他門類的學科如文學、音樂、雕塑、舞蹈等的兼容性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動漫在創作上對于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與轉化,在聲音上對優秀音樂作品的運用,在美術設計上對于雕塑與舞蹈的借鑒都體現出一種藝術形式上的兼容性與廣泛性。
(四)傳播形式的多元性
動漫的傳播形式從早期的紙質媒介如報刊、雜志、漫畫單行本,到中期的以電視作為主要傳播媒介,到當代社會的以網絡為主要傳播媒介。無論哪個時期動畫的傳播媒介都具有強大的受眾基礎,其普及程度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從宏觀上看,動漫的傳播形式從傳統媒介到新媒介都有全方位的覆蓋,自發形成了一個開放靈活的傳播體系。
四、非遺的動漫產業化傳承與傳播——以安陽殷墟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產業化是指將非遺文化與動漫產業相結合,通過資源整合使非遺文化成為動漫創作的文化資源及創意來源,使其能夠參與到動漫創作、衍生品開發及產業運營當中。我們將以河南安陽的殷墟為例來探討非遺文化動漫產業化的具體可實施案例進行分析。
(一)動漫創作:非遺文化向動漫符號的轉變
將原本晦澀的甲骨文向動漫語言轉化,以現代動漫的形式進行表現,建立起其與動漫產業的聯系。創意是文化產業的動力源泉,貫穿整個產業的始終,以創意為原動力所產生的文化產品是最直觀的視覺化表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的來源是指以非遺文化元素作為動漫創作的對象,以非遺文化作為動漫表現的內容,使非遺文化融入到動漫產業鏈條之中。
(二)文化衍生產品:非遺的多元化傳播
在當代跨媒體傳播的語境下,動漫視覺衍生品是動漫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已有的動漫符號進行其他類型的媒體及功能的開發的視覺文化產品。動漫視覺衍生品的開發為動漫符號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渠道,同時豐富了其表現形式及展現方式,動畫、游戲、文化創意產品都是可開發的渠道。甲骨文與現代漢語有著天然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非常適合作為兒童漢字早教產品進行開發,也可以以現代最流行的手機app的形式進行開發,筆者參與開發的一款兒童手機識字app將甲骨文形轉化為動漫形象,將現代漢字的由來與甲骨文的漢字起源進行聯系講解,寓教于樂,該app上線后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三)實物衍生產品:非遺文化的功能新構建
動漫實物衍生品開發是指通過動漫版權的授予,對相關動漫符號及內容進行實物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動漫實物衍生品的開發是將動漫符號進行經濟增值的最直接手段,也是動漫產業推動相關制造業經濟的重要環節。凝結在實物產品中的動漫符號所引起的“情結”是吸引消費者的最大吸引力。同時,在實物開發的過程中,非遺文化不自覺的形成了新的功能性。在當代這個崇尚個性與潮流的年代,年輕人非常追捧個性文化,甲骨文的外形是一種非常具有個性文化符號,將其作為一種飾品直接佩戴,不僅滿足了年輕人對個個性的追求,同時以人做一種傳播媒介對甲骨文的傳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這其實就是對非遺文化遺產功能性的新構建,將甲骨文原生的記錄交流功能遷移到了現代的文化審美功能中去,滿足對個性文化的追求,激活了非遺文化的新功能。
(四)與當代旅游業合璧
將動漫與非遺文化和旅游業相結合是指以動漫資源為核心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形成的一系列旅游產品。將非遺動漫符號化對旅游業進行包裝有以下兩種模式。其一,對非遺項目進行動漫符號化以提升其對受眾的吸引力。我們可以對講解員的形象進行動漫化的包裝,比如讓其著裝成古代動漫人物的形象,這樣相比現代職業的裝束能夠讓觀眾更加有代入感。其二,開發動漫形象為非遺旅游項目創建高辨識度的符號。
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做了探索與研究,經過論證指出,動漫作為一種傳媒媒介與形式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傳承與傳播。本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原生功能的喪失導致其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生存困境需要現代傳媒的力量介入,以大眾傳播及產業化傳承的方式找尋出路。同時以動漫的三個不同維度論證了動漫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整合到產業鏈之中,并以文化產品及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與傳播。最后,以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為例具體指出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漫符號化的轉化,并以實體項目制作論證了其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于海廣,張偉.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2] 張仲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 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4] 周鴻鐸.文化傳播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5]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孟祥(1987- ),男,河南安陽人,碩士,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動畫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