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
摘要:十八大提出了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其中文化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新型城鎮文化建設的政策指導下,黔東南州近年來在新型城鎮文化建設上取得了較大成績。但由于黔東南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新型城鎮文化建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文章建議大力發展本地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旅游;組織人力加強對苗侗等民族歷史與文化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加大申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的力度、數量和質量;處理好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文化建設;黔東南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33-03
黨的十八大正式把建設新型城鎮化作為國家戰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頒布后,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根據該國家《規劃》制定了本地區的規劃,而地市州又根據《規劃》和所在省規劃制定本地區具體規劃方案。由于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相對落后,使得民族地區的城鎮容易出現走上舊的重經濟建設而忽視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發展模式。其實,民族地區的城鎮發展可直接走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的發展道路。因此,現階段對于民族地區新型城鎮的文化建設的研究和探討就非常必要。本文以黔東南為個案對民族地區新型城鎮的文化建設作初步探討,試圖豐富新型城鎮文化建設領域的研究。
一、新型城鎮文化建設的內涵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新型城鎮“傳承文化”的功能,以及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而不是“一年一個樣、幾年大變樣”;“傳承文化不是要簡單復古,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但必須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1]603
為了實現建設新型城鎮化的目標,《規劃》強調文化建設要從“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文化設施”“體育設施”“休閑設施”和“公共設施免費開放”等五個方面作為重點進行新型城鎮文化建設。
二、黔東南州新型城鎮文化建設的實踐
黔東南州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民族地區。同時,該州也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和歷史文化厚重、民族文化濃厚以及“城市病”較少的地區。因此,在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文化建設)的國家戰略之前,該州的城鎮文化建設在許多方面與新型城鎮的文化建設的許多理念是比較一致的。可以說,該州在新型城鎮的文化建設方面已有較好的基礎。
十八大后,州委州政府根據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和《貴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年—2020年)》,并結合本州實際,制定了適合本州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文化建設)的方案,如頒布了文件《中共黔東南州委、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山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的決定》。①2012年以來,該州新型城鎮文化建設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發展,如下:
(一)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
2013年申報的施秉縣云臺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十二五期間投入到文物保護的資金達2億多元,是歷史同期的一倍。②2014年黔東南州民俗《侗族服飾》、鎮遠縣民俗《三月三》、榕江縣民俗項目《苗族鼓藏節》、黎平縣民俗項目《規約習俗(侗族款約)》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該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56項,居全國地市州第一。目前繼續實施2012年以來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4個100”工程。2015年黔東南州政府工作報告稱,州級財政將每年安排3000萬元,責成各縣市也要安排相應資金用于傳統村落保護。著名的西江千戶苗寨為了保護苗族吊腳樓傳統建筑和其他苗族文化,以旅游門票收入的18%作為村民的文物保護費在每年年底兌現給千戶苗寨的每戶村民等。
(二)文化設施
“十二五”期間,“啟動州文化館和州圖書館建設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正在進行裝修。新建、改擴建縣(市)圖書館和文化館舍32個(尚差3個縣的館舍無產權)、博物館或紀念館舍2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96個、農家書屋3315個、數字農家書屋72個,新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3118個,基本實現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基層設施全覆蓋,其中通過國家文化部評估定級的公共圖書館一級館1個、二級館5個、三級館有6個,文化館一級館1個、二級館7個、三級館6個”。②
(三)體育設施
“十二五”期間,“啟動州游泳館建設項目,建成縣級公共體育場館2個,體育“雪炭工程”10個,鄉鎮級農體工程107個、村級農體工程1377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279套。”②
(四)休閑設施
該州各縣市和發展旅游的小鎮基本上都有休閑廣場以及其他休閑措施。此外,州政府2012年在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進一步加快建設麻江下司、劍河溫泉等6個重點休閑度假區,目前已投入運行;并計劃建設3個文化創意園,積極爭取建設3個左右體育休閑公園等。
(五)公共設施免費開放
目前,全州共有文化館17個,公共圖書館17個,博物館24個(其中陳列館4個)。2013年,完成7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設備配備項目、10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設備配備項目。②這些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和公共電子閱覽室都已免費開放。
(六)文化產業
2014年黔東南州已發展形成五大民族文化產業,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增長。一是銀飾、刺繡等傳統工藝產業。全州民族民間工藝品有100多個種類,1000個以上花色品種,有100余家企業,解決2.5萬當地居民就業。二是民族民間節慶會展產業。據統計,民間節慶和會展收入占該州旅游收入的20%。三是民族歌舞演藝產業。該州有30多支文藝團隊,1000余人長期在外演出,甚至走出了國門。四是斗牛、斗雞、斗鳥等傳統娛樂活動產業。全州有經營性專業斗牛場地7個,斗牛近1萬頭;專業從事斗牛養殖和競技人員2萬余人;斗畫眉等專業斗鳥場地6個,從業人員2萬余人;斗雞館4個,專業人員5千余人。五是民族特色飲食、醫藥、建筑產業。已形成苗族酸湯系列、侗家腌制等食品;瑤浴、骨傷等地方醫藥民族品牌,并產生一批地方民族醫藥企業或醫院;有10余家民族建筑文化企業和2000余名民族建筑工匠從事民族特色建筑。②“十二五”期末,該州總共有各類文化產業單位5131個,從業人員21859人,實現增加值103756.7萬元,占全州生產總值2.37%。②
(七)文化機制體制改革
為了推動新型城鎮文化建設,2014年黔東南州積極推行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一是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將州文化體育和廣播電影電視局整合形成一個部門,組建了黔東南州文化體育和廣播電影電視局,各縣市也相應組建了縣市文體廣電(旅游)局,形成了州、縣兩級統一的文化行政主體單位。二是積極推進文化綜合執法改革,組建了1個州級和16個縣市級文化綜合執法機構,配足配齊綜合執法人員,進一步拓展了文化綜合執法的職能職責。三是積極深化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體制改革,所有事業單位人員均實行了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四是積極穩妥地推動了國有文藝院團的轉企改制工作,完成州民族歌舞團、各縣市文藝院團改革,組建了文藝演出公司,實現了轉企改制目標,……。五是按照‘宣傳經營分開、事企分開的要求,黔東南日報、州廣播電視臺已組建了市場主體,成立了文化經營公司,實現了宣傳經營兩分開的目標。”②
(八)文化活動
黔東南州在2014年11月20日至24日組織“十佳歌師”和“十佳民族文化村寨”的評選活動,促進了該州人民群眾對本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積極性和自覺意識。2015年6月12日,州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州非遺中心、州文物局、州博物館與凱里市文體廣電旅游局等文化管理部門在凱里市萬博廣場作全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保護成果、全面共享”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收到了積極的效果。2015年9月22日至23日,該州錦屏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縣民間文藝協會聯合組織舉辦了“錦屏縣第五屆中秋民歌文化藝術節民歌大賽”活動,全縣12個鄉鎮40多個村寨共90多只隊伍參賽,這極大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2015年9月25日州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州文化館聯合組織在凱里市體育館舉辦全州第四屆廣場舞大賽,有13個縣市46支隊伍參加。黔東南州是“百節之州”,少數民族節日很多,該州各縣市有關部門在節日中要組織舉辦許多文化活動,如苗年節和吃新節要舉辦各種節日的文化活動,人民群眾的參與愿望都很高;老百姓在過年過節時自發組織許多文化活動,如斗牛、籃球賽和歌舞比賽。該州的城鎮和鄉村舉辦的文化活動,雙方民眾相互參加,形成了城鄉文化良性互動以及城鄉文化一體化和融合發展的可喜現象。這些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對當地經濟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三、關于黔東南州新型城鎮的文化建設的評價
從該州新型城鎮化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其文化建設比較活躍,取得較大發展。但是,該州的新型城鎮文化建設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該州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導致投入到文化建設的資金不足;貧困人口較多,阻礙了對文化的消費;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還有待提高,這影響到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文化建設所需要的現代化工業和科技的支撐還很缺乏,使得文化建設向高端化發展和文化傳播受到限制。此外,該州雖然保存有較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但這種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抵抗力比較脆弱,隨著民族文化旅游業的開發和現代文化、外來文化的進入,將對該州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造成沖擊,等等。
四、建議與對策
據該州在文化建設上出現的困難和挑戰,筆者認為除了大家談得較多的如發展經濟和加大投入文化建設等措施解決之外,還可考慮以下幾個建議與對策。
第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旅游,促進經濟發展。該州生態環境較好和民族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是我國少數幾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之一。發展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旅游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雖然該州在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旅游業跟以前相比有了較大發展,但是由于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相對落后,在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旅游的規模、層次、效益以及產業鏈等方面的發展還不夠,因此,應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更多地開發、對文化產品的創新和升級以及延長產業鏈,同時不要過度開發,以保護和傳承好民族文化。
第二、組織人力加強對苗侗等民族歷史與文化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迄今為止,各界人士對苗侗等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苗侗等民族以前沒有文字,長期以來很多研究只依靠有限的漢文資料,造成在某些重大問題的研究較難展開和深入,使得在苗侗等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研究中有分量的論著不多。如果苗侗等歷史和文化研究不夠,勢必導致該州文化建設的基礎性不牢等問題。
第三、繼續加強挖掘和申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的力度、數量和質量。目前該州入選各級“非遺”名錄方面取得較大成績,如苗侗等民族有許多文化項目入選省級、國家級和甚至世界級(如侗族大歌)的“非遺”名錄,并在全國地州市中所占比重名列前茅,但不能滿足于此。其實該州還有許多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掘,因此該州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積極組織人力發掘本州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可以先申報縣級或州級,然后向省級以上進行申報。
第四、處理好現代文化、外來文化與當地苗侗等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隨著市場化、城鎮化的發展和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張和深入,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發生了一定的沖突。如何妥善和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認為,現代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應該是:現代文化應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吸收適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一些優秀的文化成分或元素,以豐富現代文化的內涵和形式,如:現代時裝可以采用苗侗等民族的文化元素;現代醫藥可以借鑒苗族、侗族和瑤族等醫藥文化。同時,民族傳統文化也不要保守,應該主動地吸收現代文化的優秀和合理成分,以及利用現代文化的技術和手段來保護、傳承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如利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和數字技術等來保護、傳承以及傳播民族傳統文化。而外來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應該是:按照歷史的經驗,外來文化和當地民族傳統文化應該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和進行平等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各自優秀的文化成分,這樣才能和平相處,共同發展。同時,要注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
結語
綜上所述,黔東南州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資源,這為該州在新型城鎮文化建設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在國家、省、州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該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該州在新型城鎮文化建設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獲得“非遺”項目以及文化產業、民族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發展尤為突出。但是,由于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還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州新型城鎮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可以說該州文化建設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還有較長的道路要走。
注 釋:
①黔東南黨發[2014]21號,2014-11-12。
②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網。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