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力
【摘要】本文對“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體系的重構進行了探索,簡要地介紹了目前“大思政”德育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主要目標,并從德育工作者自身以及“大思政”德育工作的機制等方面,詳細地說明了“大思政”德育體系應該如何構建,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大思政”? 高校? 德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76-01
我國對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十分重視,習近平同志更是將這種重視推到了高峰。在2016年正式確立了“大思政”戰略格局,主張全體人員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反對德育工作者以高人一等的“教育者”身份進行工作,提倡平等、全員參與、人人負責的“大思政”德育體系。
一、“大思政”德育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
首先,高校要形成“大思政”德育體系育人的思想共識,牢記黨的政策和要求,改善德育工作的體系,使其能夠為新格局的到來提供堅實的后盾。其次,高校需要構建出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大思政”德育工作環境,德育工作需要環境的支持,高校傳統的環境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對高校的傳統環境進行改良,使其能夠在德育工作中發揮良性作用,幫助德育工作者更好的開展工作。最后,高校應該對“大思政”德育工作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擴展,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在進行德育工作時遇到的情況也有所差異,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在進行工作時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對工作的手段和內容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調整,避免因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水土不服現象。
二、“大思政”德育體系構建的方法[1]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傳者應結合實際情況主動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建立高聯動性的、各部門協調的“大思政”德育工作體系。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明白,即使“大思政”德育體系是要求全員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但是在不同的部門中執行的過程和要求都是有區別的,也就造成了各部門的執行成果有著較大的差異,對德育工作的貢獻也會有所差別。例如,學生工作部門和教務部門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執行的手段和途徑一定不會完全相同;教學部門對于思政理論課的設計也會與專業課有所不同。因此,在實行全員參與宣傳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每個部門參與的環節,將工作合理的分配給不同的部門,使其能夠在德育工作的某個環節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想要確定每個部門最適合的工作內容,需要從德育工作的結果出發,倒推回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活動中,找準每個部門在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判斷其在德育工作中最適合的環節。
其次,建立全員參與,人人負責的大思政功能體系。在清楚的認識到“大思政”格局的目的,并理性地分析了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問題和弊端后,就可以開始建立一個新的德育體系了。在建立新德育體系的過程中,高校中所有的部門都應該被賦予相應的工作職能,每一個人員都應該有自己的工作內容,要真正的做到人人參與。同時,應該注意各個部門之間的分工,以及工作人員的職責和考核,避免因參與到建設中的人過多而導致的工作混亂和工作效率低下。新德育體系的建立并不是對舊德育體系的全盤否定,也不是專門為“大思政”格局而再造的生態環境,僅僅是對高校原有的工作模式和德育體系進行了一個大范圍的梳理和完善,在原有的德育體系的基礎上打上了一個更為適應當今時代的補丁,使其能夠在新的環境中更好的運行。
最后,建立自我診斷、自我完善的“大思政”德育工作長效機制。所有新生的事物,只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規律,能夠對它所處的環境適應良好,那么它一定是有著其存在意義和正當性的[2]。新生事物往往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缺點,是一個不成熟的“瑕疵品”。對于并不完美的新生事物,人們應該秉持著客觀的、科學的態度,一方面,對其進行鼓勵和認可,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它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對于“大思政”格局下的新體系自然也不例外。對于一個新體系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適應力,只有完美的適應了當前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生根發芽,才能有后續的發展和完善。因此,德育工作者應建立一個自我診斷機制,提高新體系對環境的適應度,同時能夠及時發現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完善,如建立考核反饋機制,加強監督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對其提出的要求,高校應響應國家和黨的號召,積極推進“大思政”德育體系,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參考文獻:
[1]李晶,曾長秋,張威.“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體系的重構[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05):113-116.
[2]詹先友.學校德育為先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探索[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