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艷
摘要:自古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舊石器時代經歷數千年演進,積淀了豐厚而又獨具地域魅力的特色文化,對五千年華夏文明影響深遠。在新時代,我們需要對山西本土文化進行資源的重新整合,對山西省實現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具有現實意義。在文化生態系統視閾中,對山西文化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針對目前山西本土文化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提出一些對本土文化建設的合理對策,進而對繁榮發展我省本土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生態系統 山西 本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99—02
對文化生態學而言,“生態環境”是一個借用概念,它本是屬于“生態學”的基本范疇。在19世紀60年代,恩斯特·海克爾首創了生態學,他是一位德國著名的動物學家和進化論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學的研究重點逐步從以大自然的有機生物為主體發展到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研究重點由自然生態系統過渡到人類生態系統。這種研究與文化結合,產生了文化生態學。它是研究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該文化與其所處時空的天然環境及人造環境的相互影響關系為對象的一門學科。在1955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出版《文化變遷理論》一書中提出文化生態學概念,其主要是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產生、發展和變異規律的學說。[1]文化是各種復雜變量相互作用的結果,要研究開發創新一種文化,實現山西本土文化轉型發展,必須把各種復雜因素聯系在一起進行整合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的發展和運行。這也是我們研究山西本土文化建設發展要從生態研究入手的緣故。
一、文化生態系統概述
文化生態系統是指人類所創造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各種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類似生物鏈的文化鏈。它們互相關聯成一張動態的生命之網,具有自身價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為人類文化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維護整個人類文化的完整性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2]縱觀文化史,文化的發展演進是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和文化本身及該時期內圍繞二者的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三者構建了一個文化—環境—人的復合生態系統,文化就是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不斷協調文化與環境的關系,在三者動態平衡的時空中不斷演進,以揭示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
二、山西本土文化的主要內容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根據地貌特征,山西又被稱為“表里山河”。在春秋時期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分成了韓、趙、魏三國,故又稱為三晉。明清時期,晉商繁榮,山西票號揚名四海,這雖然與山西的地理位置有關,但是與商業文化中誠信義利的價值觀也是分不開的。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了山西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山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駱惠寧指出:要挖掘炎帝農耕文化、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能力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等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除了擁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外,山西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在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成為華北抗戰主戰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三晉兒女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積極配合八路軍作戰,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抗戰期間,軍民萬眾一心共同戰斗,激發了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這片飽受戰火洗禮的熱土上,無數的三晉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英勇抗爭的“太行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呂梁精神”。
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獨具地域特色的山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已經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山西省利用煤炭自然資源儲量大和礦產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能源和重工業。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楷模,他們不怕吃苦,勇于同惡劣環境抗爭,通過這些優秀個人或者集體逐漸形成了“大寨精神”和“右玉精神”。新時期,為適應山西文化發展的需要,在不斷弘揚既有的先進文化同時,還鍛造錘煉出了體現時代風貌的“山西精神”。
三、山西本土文化建設的文化生態學問題
1.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變遷導致文化傳承受阻
山西所有現存的文化是在山西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環境下形成的,是山西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囊括了不同社會時期的文化形態,而各種文化形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文化生態系統,共同促進山西文化發展。但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山西以農業為主的農耕經濟,逐漸被工業、手工業、現代服務業取代,之前的文化放在現代并不完全適用,文化傳承急需尋求新的發展思路,而且也存在文化體制改革步伐不夠快,在既有文化上推陳出新創新活力不強等問題。
2.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
山西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文化建設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政府的支持與引導是文化發展的強有力保障。山西省政府也積極發展文化建設,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傳統工業拉動GDP的增長,重點偏向于經濟發展上。在實施文化強省戰略以來,省委宣傳部多次邀請專家學者開會討論,政府成立許多社科基金去研究開發,但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應煥發文化的內在活力,更好地適應山西的地理環境,從而打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本土文化,實現在傳承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而且有關山西特色文化的研究部門沒有建立起來,文化研究項目缺乏大量的資金支持,無法開展廣泛的宣傳。
四、山西本土文化建設的路徑
1.創建利于文化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
為文化傳承創建更加有利的文化生態環境,不能簡單理解為將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方式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文化生態系統的發展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與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不僅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有關,還與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我們要立足現實,結合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把山西文化建設融入當代社會特色,在傳承山西本土文化原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適應新的文化生態。
2.準確定位山西本土文化特色
每一種特色文化都是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從文化生態系統整體社會環境來看,想要提高我省文化在全國的競爭力,必須對我省文化特色有一個精準的定位。無論從山西人性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還是從地勢環境、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來看,山西本土文化都帶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文化旅游是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旅游業是文化傳播最好的載體。我們要找準本土文化特色定位,形成文化旅游的整體優勢和品牌特色,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源合理開發和附加產品設計。
3.構建“互聯網+”傳播平臺
山西文化歷史悠久,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的美稱。但之前的文化傳承方式難以適應文化生態變遷背景下的生存環境,山西文化在全國的知名度不斷下降,導致山西省人民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的認同感不強,自然文化傳承效果甚微,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與知名度。因此,要建設山西本土文化的數字資源庫,可借助現代互聯網絡工具,在主流媒體開設專欄,通過新聞報道、留言評論等形式,利用移動網絡平臺,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方式,豐富山西本土文化網上傳播內容,以擴大山西文化的傳播范圍,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199.
[2]趙心憲.新世紀初國內期刊文化生態概念的闡釋過程——巴蜀作家群生態研究理論依據的文獻整理之一[J].重慶社會科學,2007(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