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士媛
摘要:新時代的到來,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構建彰顯時代特點符合學習規律的新型教學模式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創建新時代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在明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基礎上,建立新型“混合式”師生關系,同時分析混合式教學實踐整體效果,最終將課堂近距離教學和開放學習遠程化相結合。
關鍵詞:建構主義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203—02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確立了教育價值新坐標體系,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為大學英語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以往我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大多集中在是否通過考試,忽略了能力的拓展,以及與未來工作的對接效果和學生溝通能力[1]。構建符合時代特征的英語課程,打造品牌金課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在一些地方院校中,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將課堂教育的近距離和開放學習的遠程化相結合,將傳統教學和數字化教學結合,完善外語教學的內容和改變外語教學方式,在師生交互性和學習效率等方面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取代的優勢。
一、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綜述
在混合式教學起步階段,國內外學者都將其與混合式學習放在相同的位置之上。而Singh等明確了混合式教學和混合式學習的不同之處,即聚焦主體差異,認為混合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其目標應該是以學習結果為衡量。而混合式教學則以教師為主導,其目標是教學方式和方法。Singh&Reed在進行混合式教學內涵研究過程中,提出了“五個適當,一個最優”。倡導全面考慮時間、媒體技術、學習能力、學習主體、學習方法等方面,以此來確立有效的教學方式。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混合式教學主要從概念的劃定和理論支撐兩方面進行研究。2000年混合式教學理論初見端倪,除了明確了在線學習的優越性之外,也指出了其在一段時間甚至是很長時間內仍無法取代傳統課堂。雖然教學功能和以前有所不同,但還是無法徹底代替學校教育。在起步階段,國外專家意識到混合教學和傳統教學的結合才是教學模式應用性提高的基礎。2002年,Driscoll提出“混合學習是一種結合體,既是對虛擬課堂和學生協作學習的融合,又是傳統的教學培訓和當代教學技術的融合”[2],兩種融合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和web網、視頻、電影等資源,為達到某一教學目標,共同實現最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學習過程。此外,Singh&Reed“五個適當,一個最優”深度挖掘了混合式教學的內涵,為它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3]。
2.國內研究現狀
2000年12月,何克抗教授引入了混合式學習理念。指出混合式學習是一種分別提取傳統學習方式和數字化學習的優點,并將其融于網絡平臺的新型學習方式。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啟發、監控,以此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李克東教授認為“混合式學習是力求付出的代價最小,取得效益最大的多種媒體和信息傳遞方式”。而南國農教授提出“新時代混合式學習理論是當代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主要理論,新時代應將傳統學習方式和數字化學習優勢互補,從而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李逢慶從教學設計等方面進一步闡述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具體實施過程。[4]
3.述評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對于混合式學習有著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對于混合式教學應用到具體學科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多以理論研究為主。本研究需要針對英語學科的專業發展特性,結合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特點,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多種學習平臺,打造集文化、知識、能力三者于一身的新時代復合人才。
二、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證研究
建構主義高度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認知水平的發展,認為只有掌握了認知規律,學習效果才會有所提高。本研究在仔細研讀關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成果基礎上,詳細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結合新時代學習者特征,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支撐,力求實現較理想的語言學習。圍繞主題將進行以下幾方面研究:
1.確定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
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基礎是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數字化信息技術相結合,重視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建立了英語網絡教學平臺,充分調動線上線下多種資源,組建英語資源庫,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研究中將范圍界定在移動客戶端和網絡媒體中跨越時空的大學英語討論平臺的建立、I Write和愛課程等網絡平臺的搭建為基礎,以互聯網、移動學習終端和App等英語學習軟件等為方式,通過電腦、手機、PDA、MP3等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奠定實踐基礎。注重學習的流動性和便捷性,設計適合不同基礎、不同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
教師是混合式教學得以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語言能力和信息采集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英語教師應充分發揮語言優勢,利用信息采集核心技術,創建開發和使用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庫。整合資源,豐富語言知識和教學資源,調整難易程度、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都將對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2.建立新型“混合式”師生關系
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重新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定位教師角色。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資源的選取和利用、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和群體互動,激發對實踐的探究性、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本研究利用藍墨云班課等互動環節,增加師生課余時間互動,開啟個性化、針對性的學習模式,改變學生恐懼、羞怯等心理;利用軟件進行單獨的表述和提問,教師利用數據、合理分析溝通與交流障礙,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3.分析混合式教學實踐整體效果
利用可視化學習數據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混合式教學前后學生學習興趣、資料查閱次數、學習能力和團體合作、課堂參與度等。階段學習后,教師下載學生的學習評價綜合報告,建立縱向電子檔案,數據分析出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為學習英語的兩年時間內搜集動態信息提供依據。與此同時,還應調查學習者對大學英語混合教學的滿意度,以便教師合理改進知識體系和教學方式。此外,采集學生在各平臺的登陸數據,對學生學習時長,關注焦點、討論群組的創建和互動情況進行統計管理,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
三、結語
新時代大學生英語學習更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這些特點需要將建構主義理論和學習策略有效融合,創建一個新時代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發現,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英語學習的參與值提高、合作意識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改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建了新時代全新的教學視角,構建了區別于傳統教學的教育教學服務體系。此模式力求滿足“有效學習、便捷學習”的學習文化訴求,有助于推進其他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對不具備地緣優勢的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潔.移動技術支持的大學英語混合式聽說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汪灝.基于混合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和應用[D].河南大學,2012.
[3]張治勇,殷世東.遠程教育混合課程探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
[4]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