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巖
摘要:英語教學為學生理解這門語言的信息、掌握這門語言的規律、利用這門語言于學習和工作乃至溝通交際提供基礎,學生對這門語言的習得要檢驗于“看得懂”“說得出”“用得上”。以為國家培養能夠在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為己任的我國中職學校普遍開設了英語課程,但英語的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逆差很大,尤其是學生的口語能力不足。因之有必要基于輸入輸出理論分析和探討中職學校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充分認識和積極破解語言的輸入與語言輸出不對等問題,或稱之為“富輸入”“乏輸出”問題,以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相輔相成來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學校 英語教學 輸入輸出理論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229—02
任何一種語言的教學都是為了學習者理解這門語言的信息、掌握這門語言的規律、利用這門語言于學習和工作乃至溝通交際,學生對這門語言的習得要檢驗于“看得懂”“說得出”“用得上”。在經濟、文化交流往來愈加突破民族、突破國界的當下,跨語言應用的廣泛需要將外語教學置于各個國家學校教育的必設課程的重要位置。鑒于英語在國際社會乃至我國使用的廣泛程度,以為國家培養能夠在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為己任的我國中職學校普遍開設了英語課程。聯系我國中職學校英語知識的教學現狀,結合個人作為中職學校英語教師的教學體會,基于輸入輸出理論分析和探討中職學校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以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相輔相成來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質量。
一、輸入與輸出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基于語言教學的輸入與輸出理論一直是語言學術界致力于分析研究教與學如何達成教學目的的兩個維度。無疑,教者為語言的輸入方,學者為語言的輸出方。語言輸入為語言輸出服務,語言輸出是語言輸入的目的與成效檢驗。在諸多對于語言教學輸入輸出理論研究成果中,語言學家S.D.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Swain的“輸出假設”很有代表性,因之,有理由基于其主要觀點來探析輸入輸出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1.S.D.Krashen“輸入假設”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S.D.Krashen的“輸入假設”認為,學習者需要“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并把語言教學的習得用“i+1”公式予以表示,其意:“i”是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1”是學習前的語言知識基礎與所要接受的語言知識之間的距離,從“i”過渡到“i+1”需要條件,這個條件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輸入的學生“可理解性”,也即只有被學生有效吸收和理解的教學信息才具實際意義。“輸出”即指學習者在語言信息完成輸入后,利用口語形式和書面形式而產生的語言文字信息。其形式為口頭和書面兩種。簡言之,輸入是基礎,輸出是導向,二者共同影響語言的學習。[1]因此,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既要具備客觀上相應的“可理解性基礎”,也要具備客觀上的“可理解性意愿”,主觀上基礎知識的具備與客觀上的樂學與好學共同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2.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認為,可理解性輸入是學習者學習掌握英語的前提性條件,但不是唯一性條件,因為學習者學習掌握英語不僅要理解和內化到自己的知識信息儲備中,鑒于語言習得的意義,還要能夠準確而流利地進行口語輸出和書面輸出,學習者理解和內化到自己的知識信息儲備中的語言知識與流利地進行口語輸出和書面輸出間有實際應用的差距,尤其是口語輸出不能滿足于頭腦吸收,還要體現于與人溝通交際中的口語表現,頭腦吸收的知識需要在持續不斷地與人溝通交際中的口語表現予以熟練、得體、習慣、鞏固。正如有研究者所闡述的觀點:“Swain的可理解輸出假設理論認為輸出在二語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能提高學習者二語的流利程度外,輸出還能提高二語學習者的準確性,對交際能力的發展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在我國英語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語言輸出訓練,努力激活學習者已吸收的語言輸入,使其真正轉化為相應的語言交流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2]
二、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輸入與輸出乏力的問題與促進其相輔相成的對策
1.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輸入與輸出乏力的問題
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輸入與輸出乏力問題的主要表現,是輸入的單向度和輸出的被動性。
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一直以來呈現出的慣式還是教師對學生知識輸入的單向度,盡管近些年來中職學校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對于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一直在向著以學生的職業需求和終身發展為本所探討和轉變,但教學兩層皮的問題存在,師者的教和學者的學尚不處于相向而行的水平。依據輸入與輸出理論做以分析,其問題的癥結是教師對英語知識的輸出缺乏對學生英語基礎和“可理解性”的結合,無論教師出于怎樣美好的教學意愿、教學準備和教學組織,但始終不能夠獲取所預期的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實,教師一般都是依據教材的索引來授課,但教材的索引與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可理解性”程度怎樣能夠結合起來,是需要兌現到教師的重視與備課授課中的,教師缺乏這方面的有意識有目的有方法,使得教材索引與學生習得之間產生了距離,教師的講課和學生的聽課間就產生了矛盾,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的問題也就產生了。而且,學生的語言輸出機會很少,學生幾乎都是在被動的被教師提問的情形下才會開口講英語,講英語的機會太少,將英語學成“啞巴英語”就在所難免了。
2.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輸入與輸出相輔相成的對策
其一,加強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使之了解和采取輸入輸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中職學校英語教學的導學者,處于英語教學輸入理論兌現的責任人位置,學校要加強英語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通過有計劃的培訓、觀摩教學、教學討論、經驗交流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和應用先進的語言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包括英語教學輸入與輸出的理論和方法,改變教師憑老經驗、憑教學慣式、憑書本索引的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學生學習基礎、可理解程度、語言輸出缺乏鍛煉的現狀。
其二,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協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在充分了解學情和針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基礎上,制定和調整教學計劃,注重語言輸出后學生的可接受程度,注重給予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授課能力,將授課內容形成流暢的思維導圖,能夠把自身所知所想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清晰地傳達給學生,成為學生信息整合的咨詢者和服務者。尤其要強調教師的創新素養,教師要根據國家的發展要求,為各行各業培養優秀人才,創新意識則是其必備能力,永遠的一成不變就是在發展中落后。中職英語教師要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積極嘗試“輸入與輸出并舉”教學方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出新思想,嘗試新事物,在不斷嘗試中謀求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進步和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丁.輸入和輸出并舉,淺談高職英語教學模式[J].現代交際,2016(5).
[2]黃輝.Swai的可理解假設理論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啟示[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