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潔,汪茂勝,陳 莉,陳喜蘋,黃金珠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各臨床學科的基礎,是臨床醫學專業一門核心課程[1]。學生通過該學科的學習,可掌握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方法。但因其教學內容多、實踐性強、內容抽象,加之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不高;同時,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多采用大班教學,導致教學效果差。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對于典型案例分析等都是獨立完成的,教學素材重復嚴重,缺乏資源共享。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學習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
遵循“碎片化資源、結構化課程、系統化設計、移動泛在學習”的組織建構邏輯,強化共享應用的功能進行建設。
(1)資源盡可能以最小學習素材、碎片化方式存儲,便于學習者檢索和根據不同學習需求組建課程,課程中的視頻、音頻等盡量控制在3~5分鐘(為3~5分鐘的學習碎片)。
(2)課程是資源庫的支撐,資源庫要為學習者提供完整的結構化知識,內容整體結構化,應盡量涵蓋課程內容,根據學習者特點制作微課。
(3)系統化設計是提升資源庫適用性的保證,資源庫應針對不同學習者,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移動泛在學習。
(1)教師深入學生中做調研,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重點,采取和學生交流、談心及問卷方式,了解學生學習內科學知識的需求,以構建更適合推廣應用的資源庫。
(2)教師深入學習課程資源庫知識點、模塊、內容并進行論證,構建一個合理、適合推廣應用的知識樹。
(3)分階段、分模塊進行資源庫建設,采用個人設計、團隊論證的方法,逐步完成資源庫建設。
(4)已經完善的課程資源庫,先在學校校園網運行,主要在我校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專業、護理專業推廣應用,根據學生反饋結果進行修正,然后再上傳到平臺,供更多學習者應用,實現資源共享。
通過內科學資源庫建設,擬建成一個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團隊、教學大綱、考核方式、課程標準、自測題、教學日歷、典型教學圖片、學習指南、動畫、音頻及教學視頻等在內的完整資源庫。具體內容包括內科學緒論、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9個模塊,37個項目(或章節),234個知識點和技能,800余條資源,并針對每個知識點和技能設置在線自測題。
內科學資源庫是對內科學教學資源的匯總和整合,因其教學資源類型多,使用方便、快捷等優勢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內科學資源庫主要使用者為醫學生、從事臨床教學的教師及廣大臨床醫師或內科學學習愛好者。(1)學生通過觀看內科學資源庫提供的資源,可以快捷地學習和掌握內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并能進行課后學習和交流,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教師可以通過資源庫提供的豐富的內容,方便快速地完善教學資料;(3)廣大內科學學習愛好者或臨床醫師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查詢內科學資源庫的內容進行學習、交流,解決遇到的問題。目前已經完善的內科學資源庫開始在學校校園網運行,根據學生評價反饋結果進行修正,然后再上傳到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5.2.1 評價方法 對我校2016級8個班1 125名學生采取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1班、4班、5班、8班,共562名學生,按照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內科學學習;實驗組:2班、3班、6班、7班,共563名學生,教師課前布置問題,學生利用內科學資源庫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教師總結,學生課后完成資源庫里設置的相關作業,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或直接和教師交流等方法進行學習。期末通過兩組的考試成績進行對比。
5.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5.2.3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考試成績分布(%)
實驗組通過在教學中利用內科學資源庫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可以說明內科學資源庫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內科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的教學,教學手段單一,主要限于教師單純的口頭表達、板書等,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3]。通過建設一個內容豐富的內科學資源庫,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及教學資源共享,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及交流空間。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豐富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改革,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網絡技術有機結合,實現教育技術現代化,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避免資源浪費,實現資源共享,一個優質的資源庫可以避免教學資源浪費,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解決了邊遠山區或相對落后地區缺乏先進教學資源的問題;創新了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資源庫中有大量的課件、動畫、錄像、圖片和教案文字等素材,能生動形象地展示疾病的機制、病理特點、臨床表現等,學生可以在線得到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服務,并可感受到網絡學習中的方便、快捷,從而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