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玲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酒泉 735000)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伴隨信息科技飛速的發展,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也凸顯重要性。構建創新型國家最主要的還是人才的培養。簡單來說,是否可以經由教育的改革培養出創新創業型人才,從而實現我國創新型發展。同時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進一步做好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發奮學習,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多做貢獻。在如此艱巨的任務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者們就必須做出適當調整,將“課程思政”觀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在把價值引領要素及內涵巧妙地融合到原有的課堂教學中,融入各專業教學中的同時將正確的創新創業思想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有效傳導給學生。不過,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過程中,“課程思政” 教育教學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下面筆者就對我校“課程思政”教育做出分析,并提出幾點措施。
UNESCO 曾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說明:未來的人類應該持有三本教育證明,分別是具有學術性、職業性以及創新能力的證明。時代的飛速發展已經印證了一個重要觀點,即學歷并不等于就業。在20世紀末,我國出臺了關于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政策,政策中明確要求各高校要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科學素養,提升其服務社會能力。鑒于此,若要真正實現我國創新型國家的達成,無疑就需要有效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教學中就需要加大力度積極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因此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亟須滲透到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并成為教學改革應有的重要內容。
就是要在所有課程中融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內容,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使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就是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引導廣大教師切實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文字次序調換,而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時代轉變。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更不是要改變原來的課程,而是把價值引領要素及內涵巧妙地融合到原有的課堂教學中,融入各專業教學中。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課程思政”的改革是助推當今大學生構建三觀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在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缺乏推動改革的內生動力。
廣大教師還沒樹立課程思政核心理念,沒有形成門門課程有思政,門門課程講創新,教師人人講育人、講創新的良好氛圍。
(2)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標準等頂層設計亟待完善。
“課程思政” 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尚待開發和挖掘。教學方法手段、課程考核評價需加快改革,目前還沒有形成代表性的課程。
(3)廣大教師缺乏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能力支持。
(4)“課程思政”支持服務體系尚未建成。試點課程改革力度不大,示范課程建設推進乏力。
鑒于以上四點,這些問題亟待解決,所以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視角下“課程思政”的改革勢在必行。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習總書記針對教育工作反復強調的核心要義。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全過程,堅定理想、敢于擔當、勇于創新、提高素養、崇尚勞動,這些具體要求方向明確、意義重大。
廣大教師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把課程思政、專業思政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在育人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各教學系部要將“課程思政”改革納入每月工作計劃,充分運用工作例會、政治學習、業務學習、專業研討、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時機,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加強學習與交流,通過具體行動,逐步形成“人人承擔育人重任,課課滲透德育內容”的良好德育氛圍,使“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并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提供服務。
2018年,所有綜合素養必修課和專業核心課必須全部啟動課程思政改革,年底“課程思政”改革試點要推廣到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的20%~25% ,2019年要達到50%的覆蓋面。每個系至少要建成1 門院級“課程思政示范課”,每個教研室至少建成一門系(部)級“課程思政示范課”。
試點課程要及時修訂教學標準,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評價,編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建設教學資源和教學團隊,打造示范課程,發揮引領作用。根據教學工作安排,10月份學院將對10 門立項的“課程思政示范課”進行驗收,力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方案,至2020年實現所有綜合素養與專業課思政教學的規范化建設,整體提高育人效果。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
教務處將聯合教發中心,依托“明師講堂”和“課程思政工作坊”持續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專題培訓3~5期,切實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重視自身的言行規范,并進而養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政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鼓勵教師成為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復合型的人才,一邊積累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一邊掌握創新創業的新知識。
建立宣傳統戰部、教務處、組織人事處、學生工作處、計財處、團委、思政教研部等職能部門和系部協同聯動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機制。在課程思政改革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第一課堂課程教學改革、第二課堂教育實踐,黨團、學工、社團組織建設,職稱晉升和評優,改革經費支持等方面互相協同配合。
思政教研部要加強研究,進一步闡明“課程思政”的學理依據和建設內涵,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要發揮應有的協同引領作用,構建思政理論課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建設管理辦法,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
健全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評價督查機制的同時,創建完善的考評制度,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將課程改革情況列為教學工作評價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系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評價范圍。建立定期調研制度,跟蹤了解試點工作推進落實情況。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作為教師崗位聘用、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績效考核、選派培訓的重要依據。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改項目、教學主題活動等的立項評審和教學競賽中,將思政因素列入建設指標和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的改革,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創“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新局面,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完成這項任務,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