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海莉
摘要: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生產力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國內的農村產業結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傳統農業已經朝著現代農業發展,這就讓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鎮的各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進行就業。在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中,科學技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農村生產開始實現規模化以及專業化。當前需要正確的把握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直面挑戰,讓農村勞動力能夠實現更好的就業,文章基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分析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
國家歷來都很看重和關注“三農”問題,當前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造成了影響,這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要想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就需要全面分析農村產業結構,進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策略,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率,進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就業之間的聯系
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村勞動力就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無法分離的整體,它們之間有著規律性以及依附性。就國內當前的產業結構劃分來看,主要包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但是,三者在成本以及收入上的距離,讓勞動力開始從第一產業向著第二和第三產業進行轉移。要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就需要確保有科學的產業結構,加上相關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的有效流動。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給各個行業都帶去了很大的影響,農村產業結構也深受科技的影響,使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朝著現代農業發展,加上企業的快速發展,這就讓很多的農民都開始進入城鎮就業。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
(一)農民不愿意從事傳統的糧食種植業
就國家長遠發展來說,傳統糧食種植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其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只有保護國家的糧食安全,才能讓社會實現長治久安。國家很注重糧食安全,為此還取消了農業生產稅,增加了糧食的收購價格。然而受經濟浪潮的影響,加上科技的快速發展,一些先富起來的農民,不愿再進行傳統的種植業工作,特別是糧食種植業。農村中的很多青年人都選擇去城鎮中就業,這樣留在農村中的幾乎都是老弱婦孺,他們的生產力自然較低,不能接受外來的新事物。耕作時還是沿用傳統的農作物品種以及生產技能,這就讓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受到了影響,在產量以及質量方面都受到限制,這些就讓國內農副產品市場的競爭力較弱,對我國的糧食安全也具有消極的影響。
(二)農村的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落后
農村中大部分青年和富余勞動力都選擇進入城鎮就業,農村的農民數量顯著減少,有經營理念、懂技術的農民更少,這就影響到了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集體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出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趨勢,然而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農村企業在各個方面和城市工業相比都存在顯著的差距,這就讓農村企業的競爭力較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限制,不能形成規模產業以及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另外,在農村缺乏配套的第三產業發展,比如,餐飲、旅游、社會福利等方面發展較為滯后,這就讓那些逐漸變得富裕的農民不想繼續留在農村生活,讓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實現就地流轉。
(三)農村勞動力職業素質不高,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
當前農村勞動力雖然在數量上還有很多,但是普遍職業素質較低,因為他們文化教育程度較低,一般都是初中以下的學歷水平,這就給他們以后的職業技能學習也帶去了困難,限制了他們的職業技能素養提升。另外,對很多農民來說,農業生產一直都是其職業,要想讓他們進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工作,就需要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然而現階段國內對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體系還存在不足,很多農民并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和培訓,這就阻礙了他們進入第二和第三產業中就業,限制了國內的產業結構發展。因此,農村勞動力的職業素質不高,對農村勞動力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具有不利影響,無法滿足現階段國內產業調整以及發展的要求。
三、基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勞動力就業策略
(一)注重提升農村勞動力的職業素質
農村勞動力在數量方面有很多,但是在質量上卻不足,他們缺乏職業素質,這也限制了他們朝著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所以,當前要想把他們的數量優化變成人力資源優勢,就需要做到幾點:首先,要加強推廣職業教育,給農民提供教育機會,讓他們接受專業的教育,大力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這就要加速推廣職業教育,并對其的覆蓋范圍進行不斷的拓展,讓更多的農民能夠接受專業的培訓。其次,需要注重技工學校的作用,構建健全的扶持機制。技工學校要給農民提供機會,讓他們進行技術培訓,這能夠改善技工人才短缺的問題。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技工學校也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國家能夠進行幫扶,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最后,要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式。要提升農村培訓的有效性,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的選擇相應的培訓模式,積極的采取多媒體等工具和設施輔助培訓,促進培訓效果的提升。
(二)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多種種植業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所以,國家需要增加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特別是糧食生產高科技方面,提升糧食生產的效率、質量。需要嚴守1.2億萬公頃的耕地紅線,在城鎮化建設中需要防止無休止的征用農村耕地問題,國家還要制定出糧食作物收購價格,確保價格的合理性,讓農民能夠積極主動的種植糧食植物。另外,國家需要鼓勵農民,讓他們結合所在區域的特征以及氣候情況,科學的選擇經濟作物,進而提升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如果條件允許,地區可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體系,給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可以回到本地就業,還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
(三)促進城鎮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家居生活環境
有一些農村勞動力在逐漸富裕之后,會選擇到城鎮中生活和就業,這是因為他們覺得農村的生活條件較差。且大城市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房屋的價格很高,加上戶籍限制等因素,讓他們在城市生活也存在較大的難度。而小城鎮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農村的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在發展中需要和小城鎮建設進行結合,讓農村勞動力可以到小城鎮中就業,帶動城鎮地區經濟發展。
(四)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吸引勞動力回歸農村
優化農村的產業化結構,還需要注重促進農村的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發展。特別是和本地區具有較強關聯性、附加值較高以及有科技優勢的產業,尤其是部分朝陽產業。需要加強對農村企業的結構化調整,促進管理人員以及員工素質水平的提升,要注重保護環境,對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還需要結合本地區的特征,基于農村,依托城市,發展多種現代旅游業,比如,當前農村發展農家樂就是一個熱點;另外,還需要加大宣傳產業成果,進而吸引那些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回到農村就業、投資、生活和創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就業之間是無法分離的,所以,當前需要把握好這一機遇,合理的調整產業結構,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讓農村中的勞動力能夠合理的就業,帶動農村中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吸引青壯年勞動力可以回到家鄉就業和創業,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段世恒,陳彩.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優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6).
[2]劉后平.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效應分析——基于四川省數據的實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05).
[3]萬曉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03).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余丁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