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燕
【摘要】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要從四方面加以反思及努力:第一是重視在教學設計中突出時代潮流,使審美教育具有時代性;第二是重視在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彰顯學生審美追求,突出以生為本的原則;第三是重視在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運用信息技術,培育審美滲透途徑;第四是重視交叉學科在音樂審美教育中的運用,突出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時代潮流? 初中音樂?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210-02
從音樂課程標準的修改來看,初中音樂教學越來越回到了音樂的本質追求——審美追求上。這不僅僅是音樂學科的內在要求,更是時代對音樂審美教育發展的硬性指標。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唱響時代主旋律是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更是音樂審美教育立足之根本。另一方面,音樂學科如果不能站在時代的潮頭,那么音樂審美教育就會嚴重滯后,不能發揮音樂教育功能為時代發展服務。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要清楚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通過對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教材體系、教育手段、學生需求等多方面的“備課”,才能使音樂審美教育更好地為學生成長與發展服務,使美育進入到一個綜合化、全面化的發展階段。為此,筆者從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信息技術、交叉學科等四方面,論述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與反思。
一、突出新時代潮流,合理設計初中音樂審美教育。
時代的教學要有時代的意義。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要緊緊抓住新時代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時代主流,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研究與消化,科學合理設計中音樂教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案,并通過方案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使初中音樂審美教育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對時代主流的感受來自于自身對社會的體驗,更多依靠的是自我的感受。而音樂審美教育通過把時代主流滲透到其中,使新時代特征及要求,與音樂審美教育相融合,學生則會有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能更好地培養其敏銳的審美能力。
以《歌唱祖國》這一單元為例,筆者在教學設計中為了培養學生較強的審美能力,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除了課程內容以外,通過編排將國歌、《歌唱祖國》、《走進新時代》、《走向復興》等串聯起來,從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進行了有效的融合。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這幾首歌的創作背景與時代要求,但通過歌曲旋律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發展的變化。從多災多難到建國大業,從改革開放到走向復興,每一首歌曲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發展的脈絡,都代表著時代潮流的共同心聲。事實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通過節奏來把握、感受時代潮流,而且還對審美教育有著自己的直觀理解。如有同學將四首歌曲以串燒的形式進行演唱,雖然過渡偶有牽強的地方,但卻很好地理解了時代賦予的內涵。由此可見,重視時代性的滲透到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有助于學生直觀感受時代主流,強化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彰顯初中生追求,積極開展初中音樂審美教育。
在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重視時代性的滲透與融合固然重視,但更要重視學生審美的追求。從音樂審美教育的最終目標來看,音樂學習、音樂審美都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離開了學生的審美追求,審美教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方面,審美教育以學生為本是其發展的內在需要,音樂審美教育更應要把學生審美追求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審美追求往往也反映出其對社會信息的有效接收與分析,是其主觀選擇與客觀發展的統一。如近十年來,以周杰倫為代表的流行歌手被接受,很大方面的原因是源于學生、聽眾對歌詞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與追求,反映出社會主流信息被接受與選擇的現實。因而,主動將學生的審美追求融入到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是音樂教師求變、求活的教學教育創新嘗試。
在民歌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中國新歌聲》等音樂節目中一些原生態的民族音樂元素非常感興趣,且很多學生對民族的、傳統的音樂形式或曲藝形式都有較大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就讓學生通過粵曲、粵語歌曲等欣賞來切入民歌欣賞,從而使學生對民歌欣賞有更強烈的審美感受,突出學生審美追求。在地域性音樂的帶動下,學生會自覺將自我審美追求與學習內容相融合、相統一,在滿足自我審美追求的同時也會接受較系統音樂審美教育,從而較好地突出了以生為本下的音樂審美教育成效。由此可見,通過適應學生審美追求來探索音樂審美教育的多樣化開展,是生本原則下初中音樂教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之一。
三、運用信息化技術,探索初中音樂課堂審美滲透。
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則是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不可回避的手段之一。從學生成長的環境來看,當前初中生幾乎都是伴隨著信息化革命成長起來的一代,尤其是像深圳這種發達地區。初中音樂審美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信息化技術,那么學生極有可能對課堂教學失去吸引力。從信息化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人機互動是初中音樂課堂不可忽視的教學互動形式之一,是除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外另一組值得專家、同行關注的領域之一。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可以將審美滲透內化了為教學互動的內容與形式,而且還可以將審美滲透與信息化技術相融合,實現信息化技術下的音樂課堂構建。如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通過VR等穿戴設備的運用,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切換到自己喜歡的場景中進行欣賞,甚至可以演繹為自己在表演的場景。通過這種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無論是歌曲的學習與欣賞、審美的感受與滲透,還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顯然不是傳統課堂教學所能比擬的。
而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這種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僅是對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挑戰,更可能是對傳統教育模式與教育手段的挑戰。因此,初中音樂審美教育在搶占先機,運用信息化技術培育更有效的途徑與平臺,從而使審美教育更好地為學生學習、音樂教學服務。
四、立足交叉性學科,力圖融入初中音樂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既不是音樂學科獨有的功能,也不是只有通過音樂教學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其應當是初中所有學科共同指向的功能與目標。語文的人文美、數學的規律美、美術的藝術美、地理的綜合美等都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要立足于交叉學科,通過多學科教學的相互聯系,賦予審美教育更豐富的內涵,引導學生在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從而使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與意義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所認可。
對于初中音樂與初中生而言,音樂審美教育的交叉學科,最明顯的就是語文與美術。前者是文化學習的主科,處于重中之重的核心地位,后者與音樂一樣被視為副科。音樂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尤其是審美教育的聯系,使學生對音樂學科、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有更好地認識,才能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增強審美教育的作用。如音樂與語文的審美交叉不僅僅是歌詞與詩詞的押韻,還有音樂節奏與語言表達之間的內在聯系——越是激昂的曲調,其節奏越快;而語言越是短小精悍,其內在的力量感越強。通過這些審美共性的學習,學生對音樂審美教育就不再是感性的,而是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行認識,從而使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得到重視。
總之,對于初中音樂審美教育而言,要通過立足于時代潮流來強化自身審美教育的發展,形成音樂審美教育的“硬核”,并輔之以信息技術手段、審美教育共性等,才能使學生的審美追求與審美教育相向而行。
參考文獻:
[1]石瑋瑋.運用情感教學實施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探索[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
[2]鄭琳.從“深度學習”視角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4):209+212.
[3]劉玉紅.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3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