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梅
摘 要:有效教學要以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作為核心指標,教師應抓住生本才能抓住有效教學的根本。教師要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激發學習動機;以學生經驗為切入點,設計巧妙問題;以學生問題為爆破點,設計教學流程;以學生展示為關注點,展開師生互動。以下是根據筆者教學經驗的幾點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有效教學 興趣 經驗 問題 展示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重視。什么是有效教學呢?個人認為有效的教學,主要指教師在教學中遵循教學規律,營造一個寬松、自然、有趣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樂趣,也獲得發展。順利有效地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由于以往教學活動的單一,只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品德的發展是知、情、意、行的整體發展,有的教師只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的只是展示自己的問題引導而忽視學生的問題存在,課堂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們成了看客,違背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導向。那么教師如何讓才能做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抓住以下幾點才能有效教學:
一、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激發學習動機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課堂“應當是快樂的場所”。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小學生們由于年齡的關系,活潑好動,興趣與愛好廣泛,又好表現自己,教學活動的過程正是他們得以表現的機會。《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師要創設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采用多樣且有效的教學活動如“演一演”“找一找”“想一想”,抓住主題的興奮點,讓學生在參與活動和完成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也就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以學生經驗為切入點——設計巧妙問題
基于學生經驗的教學更能引起師生共鳴,激發學生興趣。兒童生活經驗既有情感層面,也有理性與行動方面的經驗。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及經歷的關系,已有的經驗是模糊,不明晰的。因此,教師只有充分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經驗為切入點,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問題,結合教學特點,內容,使問題的內容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符合兒童理性發展水平的問題。如看完汶川大地震母親舍身救孩子的視頻,問“你感動嗎?為什么感動?”而不能問“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得到感情體驗。
三、以學生問題為爆破點——設計教學流程
說教教學桎梏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忽視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因此要想教學有效,必須打破以說教為教學的老套路,增加教學中的對話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因此以學生問題為爆破點設計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表現。“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任何思維活動都是從“疑”開始,又在“疑”中得以發展。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任何痕跡,更不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只有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投身于創造活動之中,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比如看完福利院的視頻讓學生發問:“福利院里都有什么樣的人?他們為什么進福利院?我們能幫他們什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課堂學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整堂課中處于興奮之中,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達到有效的課堂效果。
四、以學生展示為關注點——展開師生互動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參與者,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根據馬斯洛的動機激勵理論,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求,而自我實現和自我成就的需求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積極互動,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給學生一個參與教學的機會,讓學生能敞開心扉,自由自在的發展,有效的接受教育,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在師生、生生互動過程中,展示的內容豐富多彩,比如資料展示,表演展示,書面展示,實物展示,問題展示,游戲展示等,讓學生在展示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預習、質疑、討論、交流、互助、展示、測評)中會得到不同層次的成功,特別是在交流合作中培養起來的團隊精神,學習困難生會因為得到不同程度的幫助而不斷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由此產生的良性循環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
五、結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起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努力上好每一堂課,才能真正地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劉衛強.初中數學有效課堂初探[J].學周刊,2012(07):131.
[2]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