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社紅
關鍵詞:音樂教育;意境之美;吟唱古詩;唱臉譜;民族器樂
音樂,是人的知識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育人的高雅審美情趣,優化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和道德品格的重要途徑之一。孔子認為,人之學,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用音樂表現人生,經常以自己的音樂觀表現其人格與性靈;荀子也有君子“以琴瑟樂心”。忽視音樂的教育功能必然導致人才素質的缺陷,影響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從事音樂教育的我們,該如何發揮它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一、在給學生教唱歌曲之前,先分析歌詞所蘊含的意境之美
其實,最初的詩是用來唱的,好的歌詞不但意境優美,而且有韻律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我們要挖掘出歌詞的意境之美,體會歌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比如: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可以結合張若虛的古詩,讓學生來體會歌詞中的意境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若我們再用多媒體展示詩、歌、畫的優美境界,讓學生陶醉其中,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感染,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體會歌詞字里行間流露的思想感情,那么,他們的音樂素養與文學素養將會共同提高,成長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音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應與其他文化攜手共進,才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二、教學生吟唱古詩詞
現在有一檔節目叫《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辦得非常不錯,在用音樂傳承優秀詩歌方面做得很給力。這種形式還可以運用到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教學生吟唱那些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不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記了古詩詞,還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情操。當然,有才藝的同學還可以隨堂展示,朗誦、歌伴舞等多種形式。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設計,每一節音樂課都可以成為我們傳播優秀文化的一個窗口,并且音樂的這種寓教于樂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代替不了的。
三、緊密結合音樂教材,組織安排一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
隨著經濟大潮的涌起,各色娛樂節目粉墨登場,我們本土的一些傳統音樂文化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這些流傳了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自行消亡,所以,我們要動員學生,收集、整理家鄉本土的音樂文化。比如:一年鬧社火唱的《燈曲兒》,里面有好多是符合本土鄉情的文化,我們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傳唱,先民們就是這樣口口相授、代代相傳的。再比如:我們在教唱歌曲《唱臉譜》時,順便普及一下中華國粹京劇的常識,分析歌詞時,告訴學生,中國京劇臉譜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性格,紅色代表忠義、耿直、有血性,藍臉代表性格剛直、桀驁不馴,黃臉代表性格猛烈,白臉代表奸詐多疑,黑臉代表威武有力,粗魯豪爽,紫臉代表,肅穆、穩重、富有正義感,綠臉代表勇猛、莽撞,金臉代表威武莊嚴。這些集音樂、繪畫、文學于一體的臉譜,承載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血汗與智慧啊,我們絕不能教教唱唱就完事兒,要用心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百味。當然,還可以鼓勵有興趣的同學下去以后,根據自己喜歡的角色繪制臉譜,在動手實踐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積極開展民族器樂教學活動
民族器樂是先祖們智慧的結晶,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樂器,辨別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從而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琴、箏、蕭、笛、阮、二胡、琵琶、嗩吶、揚琴等,他們是代表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樂器,我們不但要認識它們的形狀,還要鑒別它們的音色。所以,我們可以制作成課件,先展示樂器,再來欣賞一小段該樂器的代表樂曲,識記辨別音色,體會音符中流動的感情。老師再對它們各自的音色特點加以講析。如:古箏發音如泉水出澗,柔美悅耳,華麗空靈;古琴發音如空谷傳響,悠遠綿長,繞梁三日;琵琶發音如珠落玉盤,渾厚圓潤,清澈明亮;揚琴發音如泉水擊石,泠泠作響;簫柔和典雅,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嗩吶高亢明亮,熱烈奔放,歡快活潑;笙靜美悅耳,胡琴音韻纏綿,二胡柔美抒情,高音阮清脆明亮,中音阮恬靜柔和,富有詩意。我們要利用音樂怡情悅性的優勢,積極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將其植根于心田,成為精神的養料,保證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音樂學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他更有著其他學科無與倫比的優勢,那就讓我們以音樂教學為切入點,有意識地隨時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細雨潤物,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我們的祖國以文化強國的形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規劃2018年課題,題目:《學校固守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研究》(立項號:GS[2018]GHB29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