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明
摘 要: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之下,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起來,對于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為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結合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的幾個方面、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進行整合的優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有機整合
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已然變成了教育發展的關鍵,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引領初中數學教學手段和模式進行創新。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初中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為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機整合的意義
1.有效激發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學習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一些對數學感興趣的學生而言,學習數學知識類似于玩游戲一般,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然而現實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學習數學有著強烈的興趣,更有甚者一看到數學完全是一臉的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理解知識點。此時多媒體的運用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現狀,課堂上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要講解的題目或者知識點展現出來,適當的時候可以添加學生喜歡的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在視覺和聽覺上都能得到享受。初中的學生還處于生長發育期,有趣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保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一種渴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2.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經常會將一大堆的數學題目抄寫在黑板上,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算數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得眼花繚亂,有時候可能因為教師抄錯了或者字跡不清楚導致學生看題目不清楚,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設想一下,如果教師能借助多媒體將一些繁雜的課題文件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節省了許多時間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機整合的策略研究
1.巧借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探索學習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高效地促進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在教學當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其具體、形象的特征能夠令數學課本中的定義、定理與案例等憑借圖形、有聲動畫、音頻以及視頻等手段加以展示。教師在具體的展示當中,能夠使學生借助具象的觀察開展知識的思考與探究。此外,借助多媒體信息手段的高效運算與圖像展示性能,可以讓學生主動展開對圖像變化規律的了解與觀察,進而使學生主動鉆研學習的能力得以增強。比方說在教授《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在電腦屏幕上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方:紙盒、帳篷、籃球等,借此讓學生了解幾何圖形中的長方形、長方體、三角形、圓錐體以及圓形等,并要求學生自行從生活中找出幾何圖形,如此不但能夠收到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2.依靠信息技術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思維能力
現代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嚴重缺乏,思維方式不活躍,這與教學模式的古板陳舊脫不了干系。如今信息技術正在融入數學學習課堂,創新的教學模式正在打破傳統,改變學生動手能力差,學習思維缺乏創新的局面。二次函數是初中學習數學的最重要的知識點之一,由于二次函數講究的是圖形和函數的統一化,要真正理解二次函數的意義對初中生來說難度不小。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主操作電腦,讓學生自己去通過圖形的形成過程直觀地感受,感受到二次函數是如何形成平滑的曲線,事后教師再傳授更加簡潔明了的學習內容,通過對比,能讓學生對二次函數的理解印象加深,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這樣的授課方式既解決了教師作圖的不便性,也能鍛煉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思維能力,一舉兩得。
3.強化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數學教師計算機運用能力
眾所周知,數學教師計算機運用能力的高低對于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當中的運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較差,無法高效地運用計算機技術展開教學卻屬于當前阻礙信息技術和初中數學有機整合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此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教師無法依照自己的設想制作課件,自身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沒辦法完美地融入教學課件中的現象的出現。所以為了有效地避免這一現象,教師理應盡可能多地參與相關的信息技術培訓,提高自身利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制作獨具特性的教學課件,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已與初中數學教育彼此融合,并貫穿到整個初中數學教學的知識架構之中,變成了教師最好的教學手段,是教師實現高效授課、營造活躍教學氛圍的基本舉措,是學生鉆研知識、體味數學、感知知識的紐帶,是促進學校開展教師教學評估變革的新助力。所以我們理應給予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有機整合充分的關注,力求為自身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于娜.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有機整合[J].中華少年,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