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 李鵬 潘虎



摘要? 信息技術直接制約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發達國家基于本國國情創建了農業信息科技及農業貿易交流平臺。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科技水平迅速發展,各地區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求同存異。因此,介紹了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歷程,國外和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最后針對性地提出農業信息化發展應對策略。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互聯網;農業電子;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 S-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24-022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4.067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Strategy of Informatizatio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I Xiong1,LI Peng2,PAN Hu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ral, Xinjiang 843300;2.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Beijing 100081;3.Dalian North Instrument Transformer Group Co.,Ltd.,Dalian,Liaoning 116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rect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trade exchange platforms based on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is research, w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Finall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formatization;Internet;Agricultural electronics;Big data
作者簡介
李雄(1984—),男,甘肅定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
收稿日期? 2019-05-24
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發展與信息化建設相輔相成,尤其在農業現代化方面,信息化為促進社會經濟轉型、農業發展、農業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長期以來,我國西北地區農業生產地理環境復雜、受控因素多、涉及領域廣,因此區域產業發展較緩慢。目前,農業生產智能化趨勢愈加明顯,信息化對農業生產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國內學者對“四化”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用機理及實踐研究上,而對信息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模式探究及應對策略甚少。信息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制約,協同發展;信息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為農業現代化展現經營思路、規劃經營模式、組織生產方式[2];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產品流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以及農村社會服務的信息化。鑒于此,筆者介紹了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歷程,國外和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最后針對性地提出農業信息化發展應對策略。
1?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歷程
農業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是將數據集成、知識綜合、信息監測融為一體的過程。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3個階段[3]:
第一,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階段,該階段農業發展主要是政府、鄉鎮管理部門對農產品的手動統計,為統計下一年度的農業生產計劃提供基礎,并反映上一年度對政府農業計劃的完成水平。農業信息化水平較為單一,并沒有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對農產品市場價格、農業社會發展影響較小。
第二,改革開放到20世紀80年代末,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逐漸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水平、以及產前產后轉變,信息化統計方法、農業指標體系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引進了數學統計模型、報表分析估算預測等理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信息化檢測系統。然而,由于當時我國經濟條件與社會認識水平的欠缺,農業信息化框架不夠明確,其運行機制不夠清晰。
第三,20世紀90年代至今,農業信息化發展逐漸步入正道,世界經濟形式和社會進步明顯,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內外開始研究并開發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水平可提現于綜合國力層面。諸多研究者對農業信息化的追求更加迫切,農業領域也逐漸引進了大量信息化設備,政府部門的管理也擴大信息采集,對農業現代化的管控也非常及時、準確、全面。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空前絕后,農民對信息化的追求實現跨越式發展。
2? 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
繼美國提出“信息化高速公路”以來,農業領域的計算機網路迅速普及和應用。2000年,美國農場中使用電子計算機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2%,其網上銷售總額占農業銷售總額的40%。美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設立了農業服務管理部門、農業統籌部門、農業經濟研究部門等,并在各地區建立了農業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這些完善的信息機構降低了農產品銷售和流通的局限性,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多元化信息服務主體[4]。
作為發達國家,日本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發展技術。20世紀90年代,日本就已經提出農村必將實現網絡化,計算機技術將在農村普及并推廣,目前日本農村計算機網絡化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1.4%。日本農產品流通方式主要包括農產品網絡交易市場、農業信息化網絡交易超市,這提高了農業的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
法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實現網絡監控[5]。利用衛星通信技術預測農場是否有災害性天氣,對病蟲災害等進行實時預測,對耕地進行合理灌溉、施肥,實現農產品精準化管理;利用傳感技術對土壤環境、土壤濕度進行精確分析,對作物種植結構和環境實現信息化預測。同時,法國一些信息技術開發者將此類信息技術安裝于計算機上,形成便攜式的信息化產品,實現信息高效采集、貿易交易及產品流通[6]。
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水平各具特色,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各國農業信息體系建設都是基于本國基本國情來創建信息科技和農業裝備。目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農業部門可以從多種農業傳媒網絡獲取信息技術,農業傳媒已成為農業信息獲取和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
3?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
3.1? 政策引導模式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工作,制定了農業農村發展的一系列文件。2009年提出“金農工程”“村村通”工程、“三電合一”工程等農業信息化政策;2012年提出了《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計劃》,提出大力推進入村進戶的網絡信息設備和農村信息服務機構,農村科技、農村電子產品、農產品網絡交易等逐步發展,農民信息水平也迅速提升[7]。2013年,鄉鎮網絡化普及率達99%,農村網絡化普及率達73%,70%以上的鄉鎮能夠利用互聯網進行互動交流。
3.2? 技術推進模式
信息技術推動農業發展,2008年提出農村遠程數字化、災害預警技術、測土精準施肥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質量,實現了自然環境的經濟利用[8]。“信息跨區監控與精準預測”系統實現了農業信息的自動配對和交易,每年近百萬臺設備操作有序地在跨區作業。截止到2010年,該技術在全國10多個省市全面應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3S技術、自動控制技術、GPS/GIS系統、便攜式數字化信息集成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農業系統中建立了環境監測報警系統、農產品流向分析系統和市場行情分析系統,實現了大數據追蹤集成,對相關農作物的成長、土壤環境、病蟲災害、農業資源、氣候環境等進行實時監測、速報與預報。
3.3? 市場推動模式
隨著信息化模式逐漸滲入現代農業,一些企業和傳媒機構也積極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9]。我國政府鼓勵社會力量、專業網站以及社會媒體融入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配合,圍繞重點農業區,建立一批專業化、跨區域的特色交流網站,形成以批發市場、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為核心的電子商貿系統。遼寧省高度重視農業信息服務,電視臺推出“黑土地”欄目;河北省某區域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提出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農業信息化服務方式;陜西省不斷給傳統農業經營者逐漸注入現代信息化新技術,推行“網上展廳”“電子商務”“一站通”等現代農產品經營理念。
4? 國內農業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
4.1?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大幅度改善
隨著各地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加快,近年來農村居民基礎設施逐漸得到改善。因此,筆者根據《中國信息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主要針對2010—2018年相關基礎設施數量進行統計。
圖1為每百戶居民所擁有的基礎設施數量。由圖1可知,居民對彩色電視機的使用增幅最明顯,由2010年的75.1部/百戶增至2018年的116.9部/百臺;2010—2018年,我國農村居民對照相機、計算機、汽車(生活用)的使用量增幅較一致,生活用汽車數量從3.6部/百臺增至39.6部/百臺,年均增長率為39.5%;2010—2013年,居民對固定電話的使用量由54.5部/百臺增至68.4部/百臺。從2013年開始,固定電話使用量逐年降低,2014—2018年,由67.0部/百臺降為42.2部/百臺,降低率達37.0%。
圖2為農村居民固定電話與移動電話數量比較(部/百臺)。2010—2013年,居民對固定電話的使用比例逐年升高,增幅為25.5%,從2013年開始,固定電話使用量由68.4部/百臺降為42.2部/百臺,降幅達37.0%。顯而易見,隨著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固定電話已不再是居民獲取信息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移動電話, 2010—2018年,居民對移動電話的使用呈線性增長,由104.1部/百臺增至593.4部/百臺,年增長率為82.5%,增長迅速。
表1為2013—2017年新疆建設兵團農牧團場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及家用電腦的普及數據,其來源為《中國信息統計年鑒》。從2015年開始,新疆兵團農牧團場固定電話使用率逐年下降,移動電話開始代替固定電話,從2013年的187部/百戶上升2017年的245部/百戶,增長率為23.7%,2013—2017年,兵團電腦普及率較迅速,增長率為35.8%。網絡是農業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電腦的普及程度的增加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產業信息化的發展。
4.2? 不同區域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差距明顯
隨著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各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也表現處一定的差異性。結合《中國信息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相關資料,對全國居民對互聯網的普及率和全國居民對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進行統計,分析各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改善情況。
農業部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圖3為全國農村居民互聯網普及率統計數據。從圖3可以看出,2014年農村居民互聯網普及率達60%以上的地區有4個,2018年互聯網普及率達60%以上的地區有6個,其中北京、上海、廣東處于領先地位;2014、2018年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均值分別為42.5%、53.7%,相對增長了11.2百分點。
互聯網用戶規模繼續擴大,手機網民滲透率不斷增長,光纖接入用戶占比明顯提升。由圖4可知,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超過10 000萬戶的省區有7個,分別是河北、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廣東、四川,其中廣東省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為21 982.3萬戶,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全國平均移動電話機交換容量為7 049.68萬戶,高于平均值的省份有12個。農村對互聯網及移動電話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是各地區之間卻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5? 我國信息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策略
5.1? 積極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
互聯網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基石,推動現代農業必須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即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系統主要涉及農業部、商務部和交通部,各部門需建立自己的信息入戶規章制度,實現網絡化農業發展。 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各區域缺少針對性的政策實施,對推廣信息服務體制、互聯網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
不夠,政府應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的總要求,形成 “互聯網+”現代農業政策框架,確定信息化推動農業發展的準確性 [10-11]。
5.2? 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要加大信息進村入戶力度,首先應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推進組,設立國家信息進村入戶公益平臺;其次,應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規范以及相關信息設備培訓規范;再次,應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農民主人”的建設運營機制,確保網絡全覆蓋,服務無盲區,運營可持續戰略;最后,應將全國信息整合并聯入農村信息服務站,實現普通農戶不出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出戶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12-13]。
5.3? 加強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
農業農村大數據已成為新型農業資源要素[14-15]。加快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充分整合和挖掘數據資源,構建國家涉農大數據中心,追蹤農業農村歷史資料,實現自動化數據采集、數據便捷實用。政府部門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的開發和應用,從涉農數據共享、單品種大數據建設、市場化建設運營機制、大數據應用等方面,探索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的有效模式和途徑,推動各地互相學習借鑒,總結推廣經驗做法和模式,探索推進以產業產品為主線的大數據共享共建,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農業管理服務的技能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瑜煒,秦輝.中國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耦合格局及其變化機制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2):93-100.
[2]方維慰.我國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機制探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6):50-53.
[3]張玉香.農業信息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295-350.
[4]陳良玉,陳愛鋒.國際農村信息化現狀與特點研究[J].屮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3):75-79.
[5]陳海淳.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4):121-123.
[6]范鳳翠,李志宏,王桂榮,等.國外主要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特點的比較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6):175-177.
[7]董京.我國農業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障礙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1998(7):55-56.
[8]郭書普,張立平,沈基長,等.構建我國農業信息化技術支持體系的探討[J].屮國工程科學,2005(9):89-94.
[9]劉旭.發展特色農業與調整農業結構[J].中國農村科技,2002(3):1.
[10]謝東升. “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創新發展機制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6.
[11]陳濤. 深化“互聯網+農業”思維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J]. 種子科技, 2016, 34(9):20-22.
[12]懷鐵錚. 信息化:中國的出路與對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13]孫九林.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 提高信息化建設效率[J].數碼世界,2007(11):3-4.
[14]黃婷婷. 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 2007.
[15]張琳, 邱少華. 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 2014(4):124-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