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鐸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進城務工,但隨之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從小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關愛與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課后作業拖拉,這就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越來越差,甚至產生輟學的念頭,因此,農村語文教師要深入分析該情況,通過有效措施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促進其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語文作業習慣;培養措施
在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家庭作業,其可以有效檢測教學成效。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經常不完成作業。導致這種問題的因素有很多,如父母無法指導、年齡小貪玩等,這樣就導致兒童的學習成績無法有效提高。因此,農村語文教師要針對該情況,積極培養低年級留守兒童的良好語文作業習慣,使其有效完成課后作業,不斷鞏固所學知識,給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盡可能在課堂上完成作業
低年級的兒童因為年齡比較少,貪玩,所以對自身也沒有較強的控制力,如果其缺乏良好的作業習慣,那么在回家以后完成家庭作業就是一項特別難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留守兒童來說,完成家庭作業更是難上加難,特別是語文作業。因為在農村,留守兒童所接觸的文學知識比較少,所以對作業經常是看不懂,也不會做,這樣兒童就會放任自流[1]。其次,低年級留守兒童沒有較強的定力,外界任何因素對其都有較大影響,所以兒童對語文學習也逐漸喪失興趣。那么,農村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良好完成家庭作業呢,最直接的一個方法就是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家庭作業,但是這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戰,教師要在的不耽誤正常授課的情況下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完成作業,這樣不僅可以對良好作業習慣進行培養,老師還可以通過集中指導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對學習進度進行及時調整。長此以往,農村低年級留守兒童就會自覺完成作業,并且保質保量。
二、培養兒童主動完成作業的意識
語文教師要不斷端正學生的作業態度,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課堂,對學生創新精神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讓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將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探討,讓學生將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發表出來。語文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學會自主探索,這樣學生在課下也會不斷探索,對課后作業也積極完成,從而養成良好的作業意識與作業習慣。
三、通過集體教育,對兒童作業習慣進行強化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就是要將集體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班級當中所有學生的影響力與作用力是非常大,不可小覷[2]。對于農村低年級留守兒童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教師要將班集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獲得意想不到收獲。例如班級當中有個別幾個留守兒童不喜歡學習語文,課后作業也無法按時完成,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十分頭疼,這是時候,語文教師可以應用集體的力量,將班級當中的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然后各個小組之間進行競賽,每個小組的成績表都張貼在墻上,哪個小組可以按時完成課后作業,那么哪個小組就可以獲得一朵小紅花。這樣,學生的競爭意識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各個小組為了獲得更多的小紅花,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會監督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這樣那些學生就會天天按時完成作業,進而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長時間下去,留守兒童基本上全部都天天完后作業,他們的學習效率與質量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四、分層布置作業,培養兒童良好的作業習慣
每個兒童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所以語文能力各不相同,作業完成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師在如果對兒童的作業還使用統一標準進行布置,那么有些兒童會覺得作業太過于簡單,可以輕松完成,但是有些兒童則會覺得作業太難,自己無法完成,長時間下去這些兒童就會天天不完成家庭作業,語文學習的信心也會喪失。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對課后作業進行布置,并且批改標準也要進行改變,這樣學生可以每天都完成作業,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語文教師可以將兒童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優秀、中等、基礎,例如前兩個層次學生的課后作業要具有一定難度,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基礎層次的學生,只需要完成基礎知識作業就可以了,這樣學生每天都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養成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
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良好語文作業習慣的培養中,語文教師承擔著十分重大的責任,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兒童的習慣,將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光榮.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良好家庭作業習慣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B),2017:23.
[2]徐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個性化語文家庭作業的指導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7(3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