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優質的數學作業設計,已經不是機械重復的練習,而是通過挖掘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尊重他們的認知差異性,設計具有趣味的、開放性的、實踐性的適合學生發展探究能力和數學技能的課后作業,有助于養成良好數學習慣,實現學生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探究;能力
數學作業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成為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教學質量的效果,學生習得、理解、掌握知識的多少,都能夠通過作業練習得到反饋。而作業的設計應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基于鞏固所學以及數學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和鍛煉小學生探究能力,設計學生動手、動腦、自主思考的探究性問題,這對加固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認知、理解以及運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盡管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門學問,也成為小學數學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之一,現實中的一些低效或者是無效的作業設計,不但不能促進學生探究的能力提高,還會無形中讓學生探究欲望減弱。筆者就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存在的設計問題做一闡述,同時,結合實際問題就怎樣更好地設計探究性作業提出幾點策略。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唯分數論仍然是一些教師的目標,這就使得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有的教師是讓學生多練,多做題,認為做熟了就會解決問題了,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還有的因為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知差異,缺乏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結合,采用統一的作業模式,使得好學愛探究的學生止步于一般性習題,容易解答的數學題反而缺乏吸引力,而對于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來說,作業是令他們最為頭疼的事情,倘若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那么,學困生做題就是難上加難。作業的設計上,有的教師按部就班讓學生做練習冊,有的是課后的習題,反而談不上設計,這就讓學生產生了慣常思維,教師并沒有有意識地對教材和學情加以分析,探究是否在作業設計上要做一改變,如通過對一些固定的作業進行改編,引導學生去探究。因此,無效或者低效作業出現,也成為一種必然。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不僅培育學生探究欲望的機會白白溜走,還使得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思維變得僵化,思路狹窄,視野局限,享受不到解決探究作業的樂趣,更無法體驗通過探究獲得答案的成功感和喜悅感。或者說,學生原本探究萌芽的生長也在不知不覺中因為過量、淺顯等作業設計而停止,抑制了數學探究思維,從而導致數學學習能力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薄弱,力所不及,數學素養的提升進展緩慢。
面對小學數學作業現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設計作業的方式方法做一審視,從新課改所要求的出發,著力提高學生探究與實踐的能力,培養其數學思維與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設計探究作業,有意識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探究教材、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以解決這一問題為樂事。深入思考,積極探索,學生不僅體現出自主的獨立思考力,還在小組合作學習或者討論中,持續探究,在循序漸進中養成良好的數學探究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小學數學探究作業設計的策略
作為教與學的交匯點——數學作業,其設計與運用成為影響數學教學實效的關鍵技術,也是一塊“試金石”。保證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和時間,是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的首要條件,學生充分、自由地調動思維,在不斷探究中尋找解題的蛛絲馬跡,學生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知識與技能掌握和內化的過程,獲得態度與情感、過程與方法的多方面發展與進步。當學生體會到參與探究、體驗探究所帶來的樂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樂于探究的良好習慣以及科學精神,從而進一步促進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1.添加趣味,積極探究
對于小學生來說,天生對有趣的事物感興趣。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教師的理念應該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第一任務。當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就意味著他們會主動認知和探究,興趣變成了學生有效作業的催化劑。有趣的作業,需要挖掘教學內容的更大作用,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精心設計與適度改編,或者是故事形式,或者是游戲形式,從而讓學生玩中生趣,趣中探究,激活數學思維,投入趣味作業中,學會觀察與體驗,并在主動探究中發現解題思路。如,教學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后,教師給學生講述了一個熊大熊二到城里探親的故事,話說熊大熊二來到城里,大姨、小姨、舅舅家的門牌號分別是208,258,196,但是熊大熊二到了各家門口,發現門牌號變成了62×3,52×4,43×6,究竟會不會走錯門,熊大熊二急得抓耳撓腮,你能幫幫他們嗎?小學生被這一故事所吸引,用什么辦法幫助他們呢?自然而然學生為了解決這一數學問題生出了探究之心,調動學習經驗,重溫數學概念,確定解決辦法的數學方法,即用“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這一知識內容就可以解決問題。由此,學生一邊互相討論交流,一邊根據掌握的數學方法進行計算與驗證,在成功得到正確答案后,學生獲得了雙重的愉悅體驗。
2.動手操作,體驗深化
引導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已經成為探究性作業的重要形式之一。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調動各個感官,手腦并用,圍繞數學問題,從具體的可視可感的操作中進一步認知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驗證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前置性學習方法布置作業任務,或者是提前進行預探究。并且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來完成作業時,可以鼓勵學生獨立進行探究,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進行探究,遇到問題能夠相互交流與討論,從而不斷形成正確的數學認知,抑或是深化所學數學知識。如,在“圓柱的表面積”教學之前,教師布置的作業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與形成對這一教學內容的初步認知。教師布置的這一具有探究性的預習作業,路線圖是:提出作業任務——學生圍繞問題建立實物模型——具體制作步驟的記錄——對過程進行詳細的回顧——從中體會和建構對圓柱的表面積的自我認知——課堂交流體會與感想,這一預習作業,實際上就是在教師沒有點撥和指導下,催生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小組合作完成粘貼圓柱體的實際操作中,有的學生手快,有的學生手慢,有的記錄及時,有的細心回味。有的學生在操作中不斷思考與探究:怎么樣粘貼,才能最快完成任務而節省時間。一些學生從探究中發現,先做下面的底面再做圓筒,這樣做速度最快,由此,也成功接近了“課眼”,即圓柱體與長方形之間關系,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基礎。
3.實踐參與,練就技能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進行的今天,活化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解題興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作業逐步發展到課本與學生、與生活實踐的多邊關系,走向豐富、靈活化。通過引導學生樹立生活處處皆數學的理念,有意識引導學生將數學作業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在實踐參與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自主思考能力得到提高,還能夠在問題的引領下去觀察與調查、假設與實驗中探究、分析問題,從而掌握和提高數學技能。如學習“利率”后,教師讓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題,“如果你要到銀行存1000元壓歲錢,你打算采取什么方式存錢,是整存整取,還是零存整取,還是定期存款,請你到當地的任何一家銀行辦理這一儲蓄業務,并將自己的儲蓄方式通過數學列式計算出來。同時,請大家準備好,下堂課上各自說說儲蓄經歷和感受,你是如何計算和辦理的。”這一作業不僅具有開放性,還具有實踐性和探究性。讓學生走入實踐之中,親身參與,解決自己的儲蓄問題,必然能夠引發學生的仔細思考與深入探究,解決自身的問題成了探究的驅動力,學生要從課堂所學進入到真實生活實操中,不僅帶來的是一份初次體驗的新奇感,還會在各種流程環節中觸摸到數學運用的正確方法,以及可能出現選擇何種方法更為有利的糾結,學生必然會認真仔細地算出各種存款方式下利率不同而得到的最后獲利金額,一方面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價值的認識,積極建構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
4.分層設計,尊重差異
為了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是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設計探究性作業需要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通過適度的、有層次的作業設計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名學生的智慧潛能。設計探究性作業,也需要尊重差異,分層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基礎、智力以及學習態度做一分組,并進行探究性作業的設計。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的學生是基礎組,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的學生是發展組,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的學生是提高組。如,學習“分數乘法”,教師根據三組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的三個學習目標,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中,則凸顯出創造性與實踐性,從而激活各組的探究欲望。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將兩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求出這個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教師對基礎組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能正確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即可。而對發展組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至少用兩種方法求周長。對提高組的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至少用三到四種方法求周長。各組學生積極性都很高,最后竟然總結出了6種方法,(2+2)×2+2×2,2+2+2+2+2+2,2×8-2×2,2×6,(2+2+2)×2……由此,學生的潛力被激發出來,各自從適度的作業中樂于探究,體驗作業的成功樂趣,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與思考,并且這一分組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可以鼓勵基礎組的試著探究發展組的問題,發展組的學生還可以嘗試解決提高組的問題,而提高組已經對現有作業解答完全掌握,為了繼續挖掘他們的數學潛能,引導他們更深入探究問題,教師再進行補足,如此,循序漸進又適度合理的探究作業的設計,能夠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提高思維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更新觀念,改變原有教學方式,變原來關注教材內容為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和個性發展,要真正走入學生之中,多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潛能,認真科學地對學情進行分析,從而切實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欲望的作業。當數學作業具有探究性,則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探究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使數學水平和綜合能力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喬玲.優化教學策略,提高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玲[J]內蒙古教育,2019(2).
[2]羅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