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美
【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和發展,市場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因此,我國在教育領域開展根本性變革,希望能培養出引領時代發展的前沿性人才。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大學階段接受的教育直接決定了人才的技能素養。我國邊疆地區,無論是在物質條件還是師資力量層面都與東部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距。邊疆地區的高校為了實現轉型升級,必須借鑒東部地區高校的優化經驗,并且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從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體系層面進行優化,確保我國教育領域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邊疆;高校轉型發展;問題研究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我國綜合國力雖然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但是在核心科技掌握層面,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培養高精尖人才,將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才能實現中國的真正騰飛。因此,人才成為當今世界的核心資源。在傳統理念中,邊疆地區往往與老破舊劃等號,尤其是距離新中國成立100年的時間逐漸縮短,通過教育振興帶動邊疆地區脫貧致富已經成為時代的選擇。
一、邊疆地區的高校現狀
我國邊疆地區大多與外國接壤,邊界線綿長,并且邊疆地區往往也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數量多、文化復雜是從人文狀況角度對邊疆地區的概括。截至20世紀末,我國邊疆地區的高校設置數量很少,基本設置在東部發達地區或者各省、自治區的經濟發達地區。但是從本世紀開始,為了通過教育實現邊疆地區的脫貧,我國政府加大對邊疆地區的高校建設力度,以期通過大學學院和職業院校的設立,提升邊疆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帶動周圍基礎設施的完善。
邊疆地區設置的高校大多是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院校,從教學質量層面,主要集中在專科和本科階段,具備碩士教育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數。根據艾瑞深今年公布的我國高校排名報告,邊疆地區的高校基本上集中在排名的末端,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在市場競爭力層面,還是在教育水平層面,邊疆地區高校的社會地位亟待提高。雖然高校大多以綜合性院校為主,但是從專業層面考量,邊疆地區的高校在各個學科層面的競爭力也處于末端水平。
二、邊疆地區高校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準確
邊疆地區高校大多以綜合性院校為主,因此部分高校在進行轉型升級時,往往存在著貪多、貪大的現象,尤其是在專業結構層面以大水漫灌為主,希望通過全面的學科設置提升學校的社會地位。但是,邊疆地區的高校,無論是在設置時間層面還是在科研基礎層面都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政府給予高校的資金投入力度又是有限的,倘若把有限的資源平均分配給不同的學科,那么各個學科所獲得的資金支持則少之又少,很難實現所有學科均衡發展。此外,邊疆地區高校在專業設置層面可以有一定的針對性,尤其是可以針對接壤國家的貿易特點設定相應的學科,但是邊疆地區高校的定位不準確使得學科升級并沒有起到揚長避短的效果。
(二)改革能力不足
高校為社會發展培養的實踐性人才,具有較強應用性。高校在社會中的競爭力也以培養的人才素養為衡量標準,但是目前邊疆地區高校在進行改革時,卻忽略了人才培養體系的轉型。尤其是人才培養目標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有較大的脫節,培養出來的人才社會適應能力較差。這不是個別高校的問題,甚至是邊疆地區所有高校的通病,尤其是在教育體系中把本科和專科混同,進一步降低了邊疆地區本科院校的競爭力。
此外,邊疆地區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層面通過率極低,即使是職業院校,通過資格考試的也是鳳毛麟角。甚至部分老師也沒有通過其所教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因此,邊疆地區高校要進一步增強教學水平,必須強化教師職業資格鑒定的通過率,尤其是要確保專業課老師獲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否則,其教學質量和信服力將會大打折扣,對于人才培養來說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
(三)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改革主要以產學研為主,根據社會發展實踐設定相關專業,并且確保實驗成果能夠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直接的貢獻,因此提升實踐課程比重成為東部地區高校的改革重點。但是邊疆地區的高校改革,忽略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不僅沒有與當地特色產業對接,也沒有積極聯系企業共同設置外訓基地。這就使得邊疆地區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著海市蜃樓的傾向,培養出來的人才“高高在上”,即使專業對口,但也因為缺乏足夠的操作能力,并不能完全符合崗位的需求。
三、邊疆地區高校進行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分析
(一)精準把握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聚焦社會需要,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能夠回饋社會。因此,邊疆地區高校在進行改革時,一定要對當地狀況進行全面調查了解,以市場為導向。邊疆地區的文化多樣,社會發展情況更加復雜,倘若只憑借高校的力量,可能無法全面掌握社會現狀。因此,必須動員社會力量,尤其是要和行業協會合作,通過行業協會了解各行各業的根本需求,并且結合當地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合理設置專業。此外,同一地區的高校要進行優勢專業的甄別,倘若一所高校在某個專業層面師資力量和設備基礎無法追趕上其他高校,就可以適當降低該專業的投入力度,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個優勢學科。
(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
本科階段的人才教育仍然以應用型為主,部分高校雖然進行了綜合性的改革,但是本科階段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有具備相關行業的從業標準,才能確保市場競爭力,進而提升高校的社會評價。當前,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對本科開展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標準并未細化,因此邊疆地區高校必須結合本校情況出臺個性化的人才評估體系。一方面要提升人才的理論水平,確保人才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還要強化人才的實踐能力,對他們進行技能培養,使其能夠縮短適應崗位的時間。邊疆地區高校一定要進行人才評價機制的細化,確保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強化改革力度
繼續維持原有的教育模式可能會直接導致邊疆地區的高校教育失敗,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高校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對相關問題的改革采取了一定策略。但是從改革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改革淺顯的問題,部分深層次根本性的矛盾并沒有觸及,只是停留在表層。以人才培養體系為例,邊疆地區高校雖然已經意識到了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大多以機械性地延長課程時間作為改革方向,對實踐課程的內容和教育方式仍然沒有進行根本性的變革,這就導致對學生的教育只是換了一個場所,仍舊延續著傳統落后的教育體系,這種“隔靴搔癢”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因此,邊疆地區高校必須下定決心,對改革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創新,可以借鑒東部發達地區的先進教學經驗,但是切忌盲目照搬,要根據自身狀況進行個性化改進。
(四)組建高質量教師團隊
高校的教育水平與教師團隊的素養有直接關系,高素養的教師能夠給學生帶來社會前沿技術,也能夠通過人格魅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邊疆地區在進行高校改革時必須將提升教師競爭力作為改革核心之一。首先,教師必須有較強的實踐水平,尤其是對于所教授專業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將理論知識結合社會實踐進行講解。其次,要具備較高的授課水平,確保把高深的理論知識淺顯易懂地傳達給學生,并且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探索熱情。為此,邊疆地區高校在進行教師招聘時,必須嚴格限制老師的專業和實踐經驗,必要時可以通過與東部高校聯合辦學的形式提升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邊疆地區高校承擔著當地人才培養的職責,而人才培養必須立足于當地狀況,這樣才能確保為邊疆地區脫貧致富組建扎實的人才隊伍。邊疆地區高校改革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較高的職業技能。但是,邊疆地區高校進行優化升級起步較晚,當地社會情況復雜,這就為高校的改革增加了較大的阻力。邊疆地區高校改革應當以充分了解當地情況為基礎,滿足邊疆地區的特殊要求,與當地社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姚嬌娜,黃龍斌.地方高校志愿者社會實踐服務路徑述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1:66-67.
[2]楊先英,李偉湛.服務區域支柱產業的地方高校工業設計平臺構建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1:107-111.
[3]高峻嶺,王妍莉,馬啟龍.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99-103.
[4]崔虹云,尚東昌,陳新.地方高校理工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4:68-69.
[5]胡少明.內地高校大學生邊疆就業的適應性成本與控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03:58-61.
[6]李全華.地方高校圖書館雙轉型與社會職能拓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S2:1-4.
[7]羅明東.“雙一流”驅動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品牌大學建設理念及戰略選擇——以楚雄師范學院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5:1-11.
[8]李嚴鋒.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物流管理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創新與實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3904:180-182.
[9]孫記.法學本科教育與大數據時代——以落實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為主的分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6:28-29.
【本文系保山市科技計劃項目 “大數據及其關鍵技術在邊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的應用研究”(201912j1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保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