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野
“課程思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形成各類各門課程協同育人格局。阿漢翻譯作為外語類課程之一,在完成課程培養目標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旨在培養有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優秀外語人才。
“課程思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旨在切實發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各類各門課程協同育人格局。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和《黑龍江大學建立健全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實施方案》(試行)要求,黑龍江大學于2018年開設“黑龍江大學‘課程思政建設試點課程項目”。“阿漢翻譯理論與實踐”這門課有幸入選次課程項目名單。經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本門課程面向阿拉伯語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總學時34學時,2學分,選用教材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語漢語互譯教程》。阿拉伯語系教師均為項目組成員,負責課程材料篩選等工作。
課程目標是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創新意識與國際視野的、具有扎實的阿拉伯語基礎、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跨文化交際素養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了解中阿社會文化,熟悉翻譯基礎理論,能夠勝任外事、商務、教育、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中一般難度的筆譯,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思政育人目標是旨在使學生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信心,從學生求知需求出發,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項目建設過程中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選取了適合符合課程思政精神的、學生感興趣的翻譯材料作為教學補充內容,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筆譯或口譯。選取的思政材料包括:“一帶一路”系列文件阿文譯本;習近平講話系列阿文譯本;十九大工作報告阿文譯本等。這些材料均為中央編譯局翻譯并公開發表,譯文準確真實。經過學習,學生政經方面的翻譯水平有所提高,對國家政策有所了解。課程建設目標基本達成。
本門課程在尊重課程自身建設規律的前提下,在實現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尋求“課程思政”與外語翻譯課堂的有機結合。因此在編寫教學大綱時教師將翻譯材料選取標準設定為易懂、易記、易掌握,有語境、有文化、有內容。其中易懂、易記、易掌握的意思是,圍繞著翻譯技巧選取教材中容易被學生掌握的內容作為示例,讓同學在較短時間內學會翻譯技巧并運用;有語境、有文化、有內容則是在補充的翻譯素材中,選取既靠近翻譯理論內容有蘊含中華文化精神、反應國家方針政策的語句,讓學生練習。
阿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所選取的教材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編寫的阿拉伯語漢語互譯教程。教材分為十五章,前三章從宏觀的角度,分別闡述翻譯的定義與本質,中阿翻譯史概況,翻譯的標準、過程、方法等內容。第四至第八章,主要從詞語的角度探討翻譯理論。第九至第十四章,則涉及句子及篇章的層面。第十五章介紹了習語以及形象表達的譯法。
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選取教材中具有中國文化元素、與國家政策相關的材料進行講解,并從其他的語言素材篩選出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文化修煉和思想道德素質雙重提升的教學素材,結合素材中的語料講授阿漢翻譯技巧。授課中所選取的補充素材有:“一帶一路”系列文件阿文譯本;習近平講話系列阿文譯本;十九大工作報告阿文譯本以及中國文化讀本等。
課堂之余,會將材料發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學。
本門課程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學生在掌握阿拉伯語漢語翻譯技巧的同時,了解國家方針政策、重溫中華文明之精華,時刻謹記自己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一門語言、了解一種文化,更重要的是將外語當做溝通交流的工具,將中華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喜愛中國,更要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本門課程授課過程重視學生學期情況和學習效果,通過不定期小測驗和每周作業進行驗收和評估。通過17個教學周的授課,學生翻譯的完整度、準確性、翻譯技巧運用的熟練程度、專業詞匯的掌握均有明顯提升。而且學生對近期國家政策和相關新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在講解一帶一路倡議材料時,學生們只對“一帶一路”有模糊印象,并不知道“帶”指什么,“路”指什么。講解之后,同學們明白了“帶”指的是亞太經濟帶,“路”指的是新海上絲綢之路,學會了“一帶一路”的阿拉伯語全稱和簡稱,還簡要地了解了“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又如在講解主語的變換和語態的轉換這一翻譯技巧時,我引用了中國的婚俗作為補充材料,于是同學們學會了“滿月”、“百天”、“拜天地”、“拜父母”等極具中國特色詞語的阿拉伯語譯法。學習之初,同學們普遍反應翻譯難度大,但經過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逐漸摸索出其中規律,對翻譯學習的熱情也更加高漲了。
5.1 把核心價值放在課堂討論中引領
我認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就在于,不再把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普及局限在政治課堂,用重復、單調、說教的方式傳達給學生,而是將其擴展到其他課程中,讓教師在授課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讓思政脫離刻板無趣的桎梏,變身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它可以是一段美麗的傳說,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感受中華文明的美麗;它可以是一艘潛艇,讓學生在了解中體會中國科技的力量;它還可以是一串復雜難懂的數字,讓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感嘆中華算數的強大。
5.2 把國家戰略放在專業教學中宣講
在多數學生心里,國家戰略政策只是新聞聯播里主持人滔滔不絕的話語,或是政治課考試不得不背的習題。學生對于國家戰略、法律法規的認識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說沒有認識。“一帶一路”、“五通”這種字眼對于學生很陌生,甚至許多老師對其也不甚了了。但若在每次課堂上提及幾次,日積月累,學生對于這些戰略的了解必會越來越深。
5.3 把文化自信放在語言教學中滲透
文化自信需要培養,這一點是我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深有體會的。十年前許多人還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驕傲,如今這種想法卻不再適應主流思想。外語只是溝通的工具,說好外語不能讓你自帶“洋氣”,說好外語的目的是帶著中國文明走出去。因此我認為外語課堂應當將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融入外語語言教學中,站在大國的高度來了解外國的文化,幫助學生在跨文化學習中思正身正、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才是“課程思政”的價值所在。
(1)教材部分章節未能全部講授。主要原因是,教材中的練習題量較大,并且有一定難度。為了完成“課程思政”建設,引入了許多補充材料。阿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每周只有兩課時,講授完全部內容,時間并不充足。
(2)補充材料題材有限,不能滿足全部學生的需求。出于對譯文準確度、可信度和完整性的考慮,補充材料只選取了中央編譯局公開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習近平系列講話,以及已經發行的中國傳統文化譯本。在題材上未免有所局限。
擬在以下方面需繼續進一步建設:
(1)精簡補充材料。在眾多素材中選取根據代表性的語句,避免整篇、整段的閱讀,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和難度。
(2)重視學生反饋。照顧大部分學生學習進度,避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學生接受能力,預防教不會,學不懂的情況。
(3)借鑒其他教師優秀經驗。經常去聽其他思政課程,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經驗,取長補短,完善思政課堂教學。
本文系黑龍江大學“課程思政”建設試點課程項目。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