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男
如今,“家庭教育”的盛行,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暴”,不論是個體的、還是“機構”形式的,如同踩著“風火輪”,一撥又一撥,吹著“家庭教育”的號角聲,熱浪滾滾而來。
如果認真品味,鋪天蓋地的“家庭教育”,卻像嚼口香糖似的,剛開始還有些甜味,越往后,越嚼越不是滋味。
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發來一條宣傳家庭教育講座的信息,我打開一看,那些宣傳語中所謂的“教育理論”,都是我20年前所看的書中的教育理念。沒想到,20年過去了,還有人再拿出來,把它宣講在今天的社會!難道這20年,中國就沒有發展嗎?中國人的心理、情感,素質就沒有發展和提升嗎?
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從2005年開始從事心理工作,確切地說,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期間,有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上高三的女兒來咨詢,告訴我,孩子此前參加了一個(費用8000元),為期3天的家庭教育的培訓活動,家長和孩子都參加了。在那次講座培訓中,孩子和她都被老師講的感動了,哭得稀里嘩啦。當時,她高興地認為,孩子終于懂事了,想通了,理解家長的辛苦了!沒想到,孩子回家后,狀態還原到原來的樣子,依然我行我素,沒有一點學習的動力。
為什么如此高額而又無效的培訓會被重蹈覆轍,吸引很多人去追逐呢?
縱觀家庭教育的發展趨勢,家長的變化大致包含有2個層面。
第一,從無意識教育到有意識教育。
第二,從“讀書無用論”,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七十年代的家庭,孩子基本上都是放養的,除了完成規定的家務活,大多父母對孩子沒有其他的要求和愿望,所以那個年代的孩子可以說都是天然生長,因為那個時代,關于“家庭教育”這個概念,在父母的心里可能還沒成立。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不斷的進步,孩子們的業余生活,不再是磚頭瓦片,沙包皮筋了,來自網絡、媒體、各種電子產品的信息,不斷充斥著人的大腦,孩子們的想法、做法,已經在逐漸跳出父母們狹隘的視界,一次次讓父母們受驚、彷徨,甚至受到威脅,開始擔憂,恐懼。于是,從無心打理孩子的成長,發展到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的教育。于是,他們的教育觀念,從“讀書無用論”一個極端逐漸轉向了另一個極端,“我的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好好讀書!”,而作為父母,他們要努力賺錢,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他們的意識理念里,這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孩子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就會變得優秀,而作為家長,只要努力賺錢,能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和各種學習、培訓的高額費用,就是對孩子盡職盡責。
近幾年,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各種案例,令人心寒!這里就不用一一舉例了。
那些“說教”式的高額的家庭教育培訓的意義又在哪里?
這種“說教”式的,甚至是口號式的培訓,聽起來,每句話句句都在理,沒有錯,甚至很深刻。正因為它在理,深刻,才會吸引家長去聽,可最后的結果,父母還是原來的父母,孩子還是原來的孩子。這樣的情形就如同嘮叨的家長一樣,成天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聽起來似乎都是對的,可是,最后孩子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對他們的嘮叨厭煩,避而遠之。
為什么正確的道理沒能使人改變呢?這是因為這種培訓模式,已經與現代人類接受信息的能力不相匹配。曾經聽話,是信息很單一,容易把接受到的信息(想法)轉化為行為;而當下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干擾不斷。即使在意識層面有美好的想法,但是想法卻被過多的無關信息在潛意識干擾,無法轉化成身體力行的做法,缺乏踐行的引領,實操的演練,這是無效的原因之二。
然而,家庭矛盾悲劇不斷發生,“說教式”的家庭教育培訓為什么還在繼續上演?仔細分析:恰恰是這類高額的“說教式”的培訓,影響著父母們的理念,促使父母們努力賺錢,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參加此類培訓學習;同時,也是家長們努力賺錢,在滋養著此類形式的培訓,不斷再生。相互供養,相互促進,相互滿足雙方的愿望。似乎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一種社會現象的存在,如果沒有給人帶來受益發展,那它的存在,對人們就是一種欺騙和傷害,就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除非做出調整,改變,有發展,有價值。
說到這里,那么針對這種現象又如何改變?
理論上講,需要父母們的覺醒,既然沒有效果,就不要再去聽,先停止內耗和外損。但是,誰又能使父母們在迷茫中覺醒呢?
其次,需要培訓者自我反省,既然沒有效果,就要立即修正,改善。那么,誰又能讓培訓者們反省呢?
是大眾嗎?大眾沒有這個能力,是他們自己嗎?大多數他們自己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
針對這種現象,我本人已經思考了很久,除了對來咨詢的家長,做出具體的行為上的指導外,自愧還沒有能力來改變這種社會現象。
不過,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家庭教育的認知,不會永遠只停留在一種形式上,這種對改變的渴望,會促使人們去不斷探索更深刻的有效性。因為,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性所決定的。
我期待,我也努力,我更相信!
(作者單位:山西洪洞教師進修學校)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