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亮
2020年的春學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隨著“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的全面展開,家長和教師共同體驗到了一種“無力感”,尤其在學校德育方面,更為顯著。當學校的圍墻被疫情突破,每一個鮮活的個體散落人間,每一份德性的生長回歸生活,每一種道德的言行走向自為,學校德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身體自由的靈動個體,慣于規訓的學校德育有何可為?這個挑戰背后,是更有價值的反思,那就是,在學校德育場域內,如何促成個體德性發展的自由與靈動?這其中,邊界意識至關重要。
首先是厘清“我”與“他”的邊界。道德是指向人們共同生活的準則與規范的,共同生活不是整齊劃一地過一種生活,而是基于個體完整的多樣性存在,所以分清楚“我”與“他”,才能談“我們”。厘清個體間的邊界,意味著學校德育中,教師必須將學生視為獨立個體,從他的真實樣態出發,尊重他的個體選擇,借助共同體生活,促進個體的德性發展。正如阿倫特所言的“桌子隱喻”,學校德育仿佛就是大家圍坐在一個桌子四周,每個人都能看見桌子上的東西,也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觸到它,但是彼此之間不會因此傾軋到對方。道德教育需要讓目標和行動“可見”,更需要讓每一個行走的個體“可見”。
其次是厘清“公”與“私”的邊界。網課的一個最大痛點是教師幾點醒,學生就必須幾點醒,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不知道教師幾點是醒著的。這反映在日常學校德育中,正是德育的公共行動與學生的私人生活之間的邊界模糊,這背后的癥結是另一種公私不分,即教師很容易將自己的“私”視為全體學生都有的“公”,甚至是凌駕于“公”之上。厘清德育內容的邊界,需要學校德育按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對學校德育的主體內容和教師的育德行為進行必要規范,這樣既可以幫助教師明晰德育方向,又能防范德育行為的越界。
最后是要厘清“德”與“法”的邊界。在社會層面,道德與法律是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基本路徑,兩者界限清晰,相輔相成;然而,在學校德育中,兩者的邊界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德以立己,法以律人”,而學校德育卻往往奉行“德無允許不可為”,且習慣于把道德期待視為法規,以法的強制力迫使學生接受規范,約束言行。
厘清德育存在的邊界,需要德育回歸本心,立足本位,高揚學生德性生長的主體性,建立道德教育的容錯機制,教育和引導學生在探索、審視、反思與踐行中滋養德性,學會過一種有道德、有邊界的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