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彤 蔡祎洲
世界在人類的智慧耕耘與創造轉型中日新月異,一輪輪的模式創新與技術變革正不斷積蓄力量,重塑包括金融、工業、教育等領域的全球化新格局。盡管現代教育在學習模式、課程規劃、評價模式、學校生態等層面都在不斷迭代升級,但教育的出發點卻愈發明晰,那就是人的培養——為成長中的生命賦能。
在倫華教育“博融天下,慧悅人生”的辦學使命下,江蘇省蘇州市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蘇科外)在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中,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讓全體師生都能在找尋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主動學會定義未來的成長。
全人教育并不能算是時代的最新教育理念,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哲學家不謀而合的教育主張:孔子、柏拉圖、陶行知、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多位大家的諸多理念與觀點,都閃爍著全人教育思想的光芒,成為全人教育的智慧之源。
全人教育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既是“通德”的教育,也是“通識”的教育。全人教育充分尊重每一個活潑而又迥異的生命,讓每一個學生在健全的人格基礎上,促進他們學術的全面發展,獲得心智的全面發展,擁有真、善、美的人格品質,讓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在這樣的基礎上,將來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
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從全人教育思想出發,觀察教育動向,把握社會需求,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踐行不一樣的教育,以“博融天下,慧悅人生”為辦學使命,吸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育人模式,根植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致力將古今中外的優質教育融于一身,形成寬廣的思維與文化視野,構建充滿活力與幸福的博慧教育生態圈。蘇科外以打造樂于終身學 習 的6C (創 新 力Creativity、 溝 通 力Communication、 合 作 力Cooperation、 博 愛Caring、 自信Confidence、奉獻Commitment)精英文化場為發展愿景,以每一位師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幸福為追求,以課程、文化、資源構建特有的生態系統,培養師生的幸福感知力、創造力。
蘇科外經過三年的探索,逐步完善頂層設計,以“全”為指向,以“融”為路徑,以“悅”為目標,構建具有全人教育理念烙印的“融悅”課程體系。
學校建立“國標課程+高階課程+拓展課程”的進階式英語課程體系,夯實語言基礎能力,逐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學校從中學開始開設日、德、法、西、俄五門語言課程,第二外語的學習為他們打開認識世界的另一扇門。此外,通過引入A-level、AP、IBDP 以及IGCSE 課程,學生能夠以不同的專業學科為路徑,提升語言能力。
通過引入蘭斯閱讀等方式深入地開展中外閱讀,開展與美、英、澳、法、德、西等近20 個國家地區的交流互動,以及三年多來開拓近50 條修學線路,學生有機會真正認識世界,引導他們了解多元文化、全球問題等,培育理性的跨文化合作意識,進一步拓展他們“和平、民主、發展”的全球視野。
學校在中學階段嘗試引入伊頓領袖力課程的理念與框架,以班會、集會等載體實施領袖力培育,通過開展并參與校內外的志愿者活動以及社區活動,將責任、博愛、奉獻等品質注入,讓學生不僅擁有服務社會的能力,更擁有真正為集體、社會乃至全球發展而服務的意識和擔當。
蘇科外以科技化為立校特色,用創新前瞻的視角打造創智未來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與創造實踐能力,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設計與技術運用能力為課程核心目標,打通了四個課程實施板塊。
專業系統的校本課程:蘇科外將STEAM、創客、編程、人工智能等各類科技教育內容重新整理打造,內化成內容易學、思維可見、同伴互促、終生發展的校本課程。其中,作為中國STEAM 教育2019 創新行動計劃種子學校,蘇州STEAM 教育領航學校,蘇科外完成了從3 年級至8 年級的STEAM 校本課程打造,開發了17 個STEAM 課題,并不斷迭代升級。
前沿創新的學習路徑:在蘇科外,學習不是僅僅在課堂上單向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技術分享、考察實踐、師生共研等多種形式實現學習任務的達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學部開展的師生共研項目,教師與學生一起,從項目式學習出發,打破學科壁壘,拓寬專業視野,讓學生真正成為研究的主體,成為研究的主人。三年來學校開展近30 個師生共研主題,在這期間,有些學生發明了實用新型保溫手套,并成功從專利局取得申請號;有的學生通過長期觀察,繪制出區域鳥類分布圖。
多元優質的實踐平臺:從教材是我們的世界到世界就是我們的教材,蘇科外不僅打造了6 間創客實踐功能室,2 個互動場,并與上海STEAM 云中心、上海蘑菇云、蘇州中之公司等科技教育團隊建立共建關系。同時學校利用地域優勢,與科技城多家科技研究所攜手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營造了處處能學、時時能學的創智環境。
科學全面的評估機制:創智未來課程的學習評估區別于傳統課程,并不是通過一次測試進行機械化的評定,蘇科外通過專業的國內競賽和引入STEM 素養測評等,由標準化評價走向個性化評價,由結果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由成績證書走向綜合素養呈現,讓無論是教師對學生的評估還是學生對自我的評估都能更加科學全面。
通過開設父母理解課程,推行專業型家長工作坊,打造家長家庭教育成長階梯,通過家委會的建立、父母課堂的開展以及家長俱樂部的活動,讓家校生成為最穩固的“成長三角”。同時,學校構建起循序漸進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研發校本課程,建立生涯教育基地,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發展,從啟蒙、探索再到實踐,制定不同層次的職業探索活動。此外,建立專業的心理導師團隊,在心理課開設的同時,以社團、講座、戲劇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模式豐富、載體多元的心理教育。
全面開設音樂、體育和美術國家標準課程。不僅通過音體美教研組的深入教研,扎實推進基礎課程的開展,更是整合校內外資源,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專業、更加高端的鍛煉途徑,探索必修課程的新模式。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與實踐,以多樣而豐富的校本特色課程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場。例如融合必修的鋼琴、舞蹈、擊劍,以及游泳等校本課程,從多元的角度,增強學生的藝體美育素養,指向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與此同時,學校立足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廣集校內外優秀師資,推出了更為豐富的活動類社團。
三年來,蘇科外的“融悅”課程不斷完善升級,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鞭策自己,將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不斷梳理、提煉。學生一項項榮譽紛至沓來:除了在中考、IGCSE官考中名列前茅之外,僅2019 年,蘇科外從小學部到高中部,451 人次獲得國際級別獎項,142 人次獲得國家級獎項,涵蓋英語、語文、數學、物理、生物、化學、信息技術、多語種、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學生們不僅在澳大利亞數學競賽、澳大利亞科學競賽等學科類競賽中嶄露頭角,更是在繪畫、擊劍、啦啦操等藝體類舞臺上大放異彩。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們不斷對自身的課程進行推敲、修正、整理、創新,不僅是對學校發展的整體反思和對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也是教育思想的碰撞和智慧迸發,更是為了還教育以本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