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永俊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53)
目前,人類社會正處于有史以來變革最為迅猛的時代,各類新技術的迭代與應用直接影響著人類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同步引發商業領域、教育領域發生著明顯的創新與變革。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由于具有相對寬基礎、普適性的專業特性,對比工科專業或其他行業特色明顯的專業相對不容易形成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其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往往依賴于學校所在區域的優勢產業而進行嫁接,最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名稱往往成為裝了各種“新酒”的“舊瓶”,脫離了專業本身的內涵和本質要求。有鑒于此,本文從美國斯坦福大學于2013年正式啟動的“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這一開放式教育創新項目的教育理念出發,回歸培養專業核心素質與能力的初心,探索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集群發展的教學改革之路。
按現有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 (專科)專業目錄的分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包含:工商企業管理、商務管理、商檢技術、連鎖經營管理、市場管理與服務、品牌代理經營、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等專業。通過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主持或參與其中多個專業教學標準的撰寫和前期專項調研的結果來看,當前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伴隨工商企業轉型升級速度的加快,使得企業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能力結構要求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要求畢業生具備管理相關知識之外的跨行業應用、在企業外部環境變化時的應對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目前,人不少學校在培養此類學生時,課程設置并不符合企業的需求。
相當部分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連鎖經營管理、商務管理等專業培養目標雷同或有相當的重合,這類情況往往是為了填補所在學校專業設置的缺失但又沒有實質性專業優勢資源可依托而勉強設立的,進而導致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計到專業學生職業崗位定位都無法明顯體現專業特性,典型職業活動和工作任務不突出。
“理論與實踐脫節”,“缺乏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成為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最明顯的不足之處。目前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任教師很少有來自行業企業一線工作經歷的專業人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 (自身畢業后即到高職院校任教),在此背景下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學科化傾向仍然比較突出,即使有所謂的“基于真實情景的項目任務課程體系”,但其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存疑,與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初衷相去甚遠。
“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于2013年正式啟動,其核心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第一,開環大學。突破多重限制(包括年齡),形成獨特的混合學生校園,建立起學生與學校之間合作、強勁與持久的社會網絡,為學校帶來各類社會資源和科研與教學的靈感,增強學校活力。第二,自適應教育。以技能差異重新建構院系。在對學生的考察和考核方面翻轉了傳統以成績單為主的教學評估方式。第二,目的性學習。使學生“帶著使命感去學習”。
從上述“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的核心理念與內涵出發,尤其借鑒其自適應教育、軸心翻轉、目的性學習的教育理念,真正從素質和能力培養出發,翻轉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成績評價體系,以專業群整體設計、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讓大部份學生擺脫受傳統考試成績困擾的負強化厭學狀態,在能力目標的指引下,在工學輪替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學習的目的性、自主性和成就感,真正學到對未來自身發展有益的各項技能和知識。對專業而言,通過與合作企業真正一體化、緊密型的開展教學,一方面可以依靠優秀的合作企業而緊貼行業發展,高效地完成專業課程的迭代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目前從對口行業引入專業教師的困難,可以逐步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與機制。
從“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核心理念出發,本文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群(包括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文秘專業)作為分析范本,以專業群融合發展為整體思路,聚焦人才培養對應行業的發展趨勢及職業發展要求,以核心職業素質與能力培養為出發點,構建基于職業崗位行動體系的教學組織體系,讓學生在充分了解專業和自身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自主選擇要學習的職業素質或能力模塊,通過有機融合學校專任教師、行業導師組成的師資團隊和企業培訓資源庫、專業教學資源庫等共同構成線上線下課程體系,在明確每一階段課程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實施先實務操作、后歸納學習知識、再鞏固提升能力的工學輪替教學模式,用企業崗位能力評估方式或評估工具進行教學考核及評價,培養真正從能力本位出發,與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發展相適應、與職業崗位要求無縫對接、愛崗敬業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1.專業群整體設計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群連鎖經營管理、工商企業管理和文秘3個專業,將融合共享專業群師資團隊與教學資源,緊密圍繞浙江省現代零售業發展趨勢和專業人才需求,依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浙江省連鎖經營協會等行業協會,與物美集團、永輝超市、曼卡龍珠寶、H&M、迪卡儂等國內零售業龍頭企業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共同整體設計人才培養目標: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聚焦剛性消費低毛利特性的連鎖超市業,重點培養各類超市門店營運管理人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聚焦以珠寶、服飾等為代表的高消費高毛利時尚產業,重點培養各類時尚企業營運管理人才;文秘專業則依托連鎖經營管理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資源,重點培養專業群所有合作企業的商務管理(企業總部行政管理)人才。
2.圍繞職業核心能力重構教學組織體系
工商管理類專業群根據已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從典型職業崗位要求出發,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分解對應所需的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確定構建“基礎素質與管理能力教學組”“門店營運能力教學組”“數據與財務分析能力教學組”“營銷與銷售能力教學組”“時尚管理能力教學組”“商務管理能力教學組”“拓展素質與能力教學組”,每一個素質與能力教學組負責對應的課程群(包括理實一體課程和實習實訓課程),并形成課程超市供各個學習方向的專業學生進行選擇(見圖1)。以“門店營運能力教學組”為例,其對應的課程群包括:《職業體驗》《連鎖門店營運實務》《品類管理》《采購管理實務》《門店基層崗位操作規范》《門店主管崗位操作實務》《品類專賣店店長實務》和《連鎖經營綜合實訓》等課程(見圖1)。
3.基于“先能力后知識”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校企融合、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課程體系。在構建職業核心素質與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組織體系基礎上,基于“軸心翻轉”理念,打破目前大多先知識傳授、后實訓操作或前期校內課堂教學、后期企業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在整個專業群實施“先能力后知識”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能力目標的指引下實施工學輪替:通過能力實踐項目建立職業能力認知→通過課程教學結合線上自學,在實踐操作基礎上歸納并系統學習相應的知識與技能→通過綜合性能力項目的實踐,用企業崗位能力評估方式或評估工具進行教學考核及評價。

圖1 以職業素質與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組織體系
對應上述“先能力后知識”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置行動體系課程群,內容包括三大類:實操先導課程,包括頂崗實習、專題實訓、課程內的項目任務模塊;歸納學習課程,包括部分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鞏固提升課程,主要由綜合實訓、專業實習和訂單教學組成。這三大類課程將融合共享校內外及線上線下所包含的課程:校內專業課程,企業實操課程,校內外實習、實訓課程,各專業網絡教學課程,物美發展學院、永輝微學院、曼卡龍網絡商學院等各合作企業網絡課程培訓資源(見圖2)。

圖2 基于“先能力后知識”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課程體系圖
4.組建專業導師+行業導師的“雙導師制”師資團隊。在前述各素質與能力為中心的架構基礎上,圍繞相應的核心素質與能力培養,有機融合學校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形成“N+1”模式(每個教學組有N位專業導師和至少1位來自企業的行業導師)專業導師+行業導師的“雙導師制”師資團隊,共同設計開發課程群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從專業認知、課堂教學、實習實訓、專業社團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訂單教學等專業人才全過程培養,共同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
緊密圍繞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本質屬性,以龍頭專業為引領,充分整合優勢校企合作資源,整體規劃設計面向特定行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和職業崗位群,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構建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崗位群所對應需要的核心能力體系。
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打破原有以專業為界定的基本教學組織模式,圍繞特定核心能力將對應的相關課程以課程群的形式組成能力教學組。專任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背景、承擔課程和發展規劃,各自歸入相應的能力教學組。由校內專業教師與校外行業導師共同基于“先能力后知識”的人才培養模式,分析、整合所有能力教學組對應的課程群,理清課程群之間、課程之間的前后左右邏輯順序,有機融合專業網絡教學庫資源和各合作企業商學院網絡課程,建成聚焦工商管理類專業群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共同確定適合各項核心能力培養的企業化能力評估方式或評估工具。
充分利用校內各專業模擬實訓室、校內全真經營實訓基地或實戰項目、校外各合作企業經營場所(企業商學院)建設三級實訓體系,按照先實務操作、后歸納學習、再鞏固提升的教學模式,有序地將各類教學任務安排在企業經營場所、實訓室和教室,由各能力教學組“N+1”的專業導師和行業導師有側重地進行合理分工,共同全面深度參與全過程人才培養。
圍繞工商管理類專業群校企合作對接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專業人才需求,聚焦專業群整體人才培養的核心職業能力,以現有各專業校企合作開發的工學結合課程資源為基礎,整合行業協會、企業商學院等行業企業培訓資源,共同開發建設學校、企業、行業三者共享融合、線上線下一體的教學(培訓)資源庫,為專業教學、企業內訓和社會學習三者共享。
目前高職院校一般是以二級學院下設系或教研室再到專業的教學組織形式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其分類是以專業作為基本單位。基于此,專業屬性、教師身份屬性都非常清晰。但伴隨著當前工商管理類專業普遍面對的行業變革劇烈、新舊職業崗位更迭加速、越來越多崗位需要跨專業復合型人才的背景下,專業動態調整已經成為常態,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體系也往往隨之發生變化,師資隊伍及課程需要做出相應調整。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專業群為整體框架、核心能力教學組為基本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更能突顯動態調整時的靈活性和優越性,也更容易讓專業教師錨定自身的專業發展方向。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專業如要真正做到與行業發展趨勢對接、與職業崗位需求對接,企業必須深度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從學校專業規劃、招生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論證、課程體系構建到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專業認知、實習實訓、社團活動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項目任務式能力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改善課程內容偏學科理論、課堂教學仍以單向灌輸為主、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訂單教學、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自主學習動力不夠等影響高職人才培養效率與效果的問題。
“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中的“開環大學”理念背后強調的是終身學習體系的打造。目前高職院校受制于政策和入學公平性等問題的考慮,對社會學歷教育的需求普遍是采用非全日制繼續教育以及少部分現代學徒制招生招工一體化的探索形式來給予滿足,但這和整個社會的真實需求相去甚遠。因此,如能借2019年高職教育全國擴招100萬人的契機,真正建立有效、可持續的社會人士高職入學機制,不僅可為高職教育帶來新的源頭活水,同時也可激發全社會終身學習理念的行動落實,尤其是對那些從事行業一線基層工作的低學歷人群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