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重點從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感受文言文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等幾個方面論述多媒體技術在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農村初中 文言文教學 作用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中的一種以圖片、音樂、視頻等方式,將抽象、概括的語言轉化為直觀、具體的視聽文字,從而改變傳統單一式教學的教學模式。由于農村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文言文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背景、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文言文教學,能讓學生有效而準確地掌握詩詞的意蘊,拉近與作品的距離,身臨其境地品味詩詞韻味。筆者將以實際教學為例,談談多媒體在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豐富資源,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教育資源匱乏是影響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問題。因而造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只能在“串講教材”這一模式上止步,語文的外延往往是一句空話。很多農村教師由于自身的業務素質良莠不齊,在教學時只能用教師的權威解讀替代學生的多角度品味。現今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但能夠豐富課堂的容量,而且能使知識點得到延伸。比如筆者之前在講《出師表》一文時,多依據參考書進行教學,板書多,費時多,但收效小。多媒體手段的介入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景,感受文言文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法有以下三種:
(一)音樂渲染氣氛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之門的鑰匙,不少詩歌本身就是千古絕唱。筆者在《出塞》一文的教學中,首先以一曲孫漁的《出塞》把哀傷惆悵的情感與凄涼訴說的音律與歌詞聯系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聽覺的韻律,幫助學生披文入境,感受到黃沙漫天的凄慘戰爭場面,使學生體會詩人的創作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二)圖片直觀導入
圖片的直接呈現會給學生在視覺上帶來直觀感受,圖片的畫面感更容易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例如筆者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中,對“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講解就配合“積雪壓枝頭,一片銀裝素裹”的圖片,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人眼中所看到的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的奇麗景象。
(三) 視頻情感導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筆者在講解《十五從軍征》中“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一句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方位刺激,通過播放邊關士兵奮勇殺敵,老年回鄉時卻看到家園一片荒蕪景象的視頻片段,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爭場面,感受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與絕望。從而自然地過渡到了對后兩句詩的學習。
三、品味詞句,欣賞文言文的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收集相關材料,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反復推敲和理解,從而品味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筆者在教授《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一句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互文”的概念,并配合例子加以理解。接著再次借助多媒體,直觀地將畫面展現出來: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在柔和幽靜、迷蒙冷寂的意境中,讓學生理解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
四、優化朗讀,感悟文言文的情感美
引領學生理解和賞析文言文的語言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在傳統教學中都是教師范讀,學生跟讀。但許多農村教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自身也缺少朗讀訓練,因而很難通過朗讀指導、帶領學生感受語言所蘊藏的豐富情感。因而筆者在講授《出師表》《江城子·密州出獵》等詩文時,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的錄音范讀,使學生不僅基本掌握了朗讀的基本技巧,而且極其有利地加深了他們對古詩文中情感的理解,學生跟著錄音讀、跟著配樂讀,不僅讀出了詩文的意韻,讀出了詩文的抑揚頓挫,而且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教學手段轉變了教師的思維習慣和教學方式,也給農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周仁濟.古詩賞析及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04).
[2]張明.多媒體網絡教室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優勢[J].天津教育,2004(09).
[3]李克東,謝幼如.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J].中國電力教育,2009(03).
[4]王煥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2009(22).
(作者簡介:董小清,女,碩士研究生,平頂山市曹鎮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