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慧
【摘要】目的 對比CT與磁共振成像(MRI)在股骨頭壞死(ONFH)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120例經病理診斷確診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均接受CT和MRI檢查。觀察兩種方法影像學特征、檢出的股骨頭壞死分期,比較兩種方法診斷準確率。結果 MRl檢出股骨頭壞死144處,臨床分期:Ⅰ期33處,Ⅱ期57處,Ⅲ期31處,Ⅳ期23處。CT檢出股骨頭壞死124處,臨床分期:Ⅰ期27處,Ⅱ期33處,Ⅲ期33處,Ⅳ期31處。MRI診斷準確率為97.96%(144/147),高于CT的84.35%(124/1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8772,P=0.0007<0.05)。結論 CT與MRI均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有效手段,但MRI的臨床價值大于CT,建議將MRI作為股骨頭壞死診斷的首選檢測方法,以為早期治療提供更為科學全面的數據支持。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磁共振成像;CT;臨床優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34
臨床上又將股骨頭壞死稱之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N),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一類髖關節疾病,治療難度相對較大,股骨頭壞死不僅會產生劇烈的關節疼痛,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潛在的關節功能障礙、股骨頭塌陷等風險[1-3],更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破壞,結合過往臨床經驗來看,股骨頭壞死若早期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出現骨細胞和骨髓細胞壞死,并由此出現局部傷殘和跛行等情況[4]。臨床上根據病因的不同可細分為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和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與患者長期酗酒、使用激素及血液系統疾病有關。就目前的醫療衛生水平而言,手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最佳選擇,由于晚期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僅有股骨頭置換的單一選擇,因此早期科學的臨床診斷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5]。CT與MRI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測方法,但醫學界對于兩種方法在股骨頭壞死檢出方面缺乏系統完整的科學研究。基于此,作者將以科室收治的120例病理診斷確診為股骨頭壞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股骨頭壞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3例,女37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8.6±6.9)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6.1±1.4)年。納入標準: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完整;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調查;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對于研究過程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有肝腎功能疾病或神經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由于個人原因不愿意參與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分別進行CT與MRI檢測。①CT檢測:選取德國西門子4排CT掃描儀進行監測,將患者置于常規仰臥位,合理調適掃描參數,并將層距及層厚設定為3mm,并對病灶部位進行加層掃描。②MRI檢測:選取德國西門子1.5T超導MRI機,將患者置于常規仰臥位,設置掃描參數并選取體位圈,層距2mm,層厚3-5mm;對患者的病灶部位行冠狀位、橫斷面掃描,選取白旋回波(SE)序列TIWI、快速白旋回波(PSE)序列T2WI、T2短時反轉恢復脂肪移植(STIR)序列。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患者手術后的病理診斷結果作為參照依據,觀察兩種方法影像學特征、檢出的股骨頭壞死分期,比較兩種方法診斷準確率。分期標準:Ⅰ期:X線、CT結果提示正常,MRI提示異常;Ⅱ期:X線結果提示正常,CT、MRI提示異常;Ⅲ期:X線提示半月征改變;Ⅳ期:患者出現關節破壞、髖臼變化、關節間隙變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像學特征 MRI影像學特征:股骨頭壞死區域敏感性高,表現為無變化情況,病變信號以TIWI高信號且可見股骨頭骨松質有線樣低信號,T2WI則表現為典型“雙線”信號,承壓區域外圈低信號內圈高信號;CT影像學特征:股骨頭橫斷面為星狀結構變形,消失則顯現不規則的斑點硬化或條狀密度骨質疏松變形。
2.2股骨頭壞死分期 MRI檢出股骨頭壞死144處,臨床分期:Ⅰ期33處,Ⅱ期57處,Ⅲ期31處,Ⅳ期23處。CT檢出股骨頭壞死124處,臨床分期:Ⅰ期27處,Ⅱ期33處,Ⅲ期33處,Ⅳ期31處。
2.3兩種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 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120例患者累及髖關節147個;MRI檢出股骨頭壞死144處,診斷準確率為97.96%(144/147);CT檢出股骨頭壞死124處,診斷準確率為84.35%(124/147);MRI診斷準確率高于C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8772,P=0.0007<0.05)。
3討論
3.1股骨頭壞死的認識與治療及早期診斷的價值 股骨頭壞死臨床上又稱之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屬骨科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而一種難治性疾病,根據病因可劃分為創傷性與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就目前的臨床研究來看,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掌握,很難采取有效的方法從源頭上防治該疾病,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將髖部創傷、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長期酗酒、高凝低纖溶傾向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認定為股骨頭壞死的高危發病人群[6-8]。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西醫抗凝、增加纖溶、擴張血管,中醫活血祛瘀、通絡止痛、補腎健骨、健脾利濕方以及高壓氧等物理治療均是使用率相對較高的保守治療方法,但臨床效果相對較差;手術治療是應用于大部分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治療方針,由于晚期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僅有股骨頭置換的單一選擇,因此早期科學的臨床診斷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
3.2股骨頭壞死診斷的方法及MRI、CT檢測的優勢目前臨床上針對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多以病史、臨床癥狀及體征并配合輔助檢查。各級醫院常用的方法包括:X線片是最基礎且最具有經濟優勢的影像學檢測手段,常規X線片表現股骨頭變扁、塌陷及股骨頭內密度不均[9,10],但是在疾病早期階段各項病變并不明顯,敏感性相對較低,早期診斷結果相對較差;CT的斷面圖像能夠對股骨頭壞死病灶的位置、大小及結構改變給予清晰的展示,且能夠顯示出更多的X線片無法顯示的病灶[11,12],從過往臨床應用的情況來看,CT對于0期、Ⅰ期、Ⅱ期股骨頭壞死有極高的診斷準確率[13]。MRI是目前臨床上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金標準,文獻資料記載該方法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性均在98%以上,推薦序列TIWI、T2WI及T2WI抑制冠狀位及軸位掃描[14];其余的核素骨掃描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均屬于侵入性操作,雖然檢出率能夠達到臨床預期,但常規應用的價值相對較低。
本次研究所應用的MRI和CT的綜合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兩種方法的優勢各有不同,結合過往臨床經驗,CT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優勢及特點可歸結為以下幾點:①高分辨率螺旋CT實現了多個層面連續掃描;②臨床研究顯示:股骨頭內骨小梁增粗是股骨頭出現增生或被破壞情況的特異性表現,而股骨頭內骨小梁也是CT的特異性表現之一[15];③相對于其他影像學方法而言,CT能夠更為全面細致的觀察是否出現關節脫位的情況。MRI的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優勢則包括以下幾點:①與CT相比不存在任何輻射,對檢查者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更便于患者所接受;②MRI檢查科學的借助了多技術,相對于CT、X線片等方法而言能夠提供更詳細的參數數據,病變定性和顯示準確性也明顯提升;③MRI能夠提供患者相關的病理及生化方面信息;④由于MRI方法自身具備多樣信號改變的特性,能夠更加清晰的展示不同層面病變組織的代謝能力,因此相對于CT和X線片而言在早期檢測方面應用價值更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檢出股骨頭壞死144處,臨床分期:Ⅰ期33處,Ⅱ期57處,Ⅲ期31處,Ⅳ期23處。CT檢出股骨頭壞死124處,臨床分期:Ⅰ期27處,Ⅱ期33處,Ⅲ期33處,Ⅳ期31處。MRI診斷準確率為97.96%(144/147),高于CT的84.35%(124/1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8772,P=0.0007<0.05)。提示相對于CT,MRI在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中的診斷準確率更高。但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相對于CT,MRI設備及操作要求更高,患者所承擔的費用也明顯高于其他影像學方法,在醫療基礎薄弱或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MRI在應用和大范圍推廣上尚存在一定的難度,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MRI還不具備完全取代CT的可能。
綜上所述,CT與MRI均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有效手段,但MRI的臨床價值大于CT,建議將MRI作為股骨頭壞死診斷的首選檢測方法,以為早期治療提供更為科學全面的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趙國生,謝麗響,孟祥飛.CH與MRI在早期股骨頭壞死診斷中價值比較.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6):1103-1104,1113.
[2]傅維民,王本杰.基于影像學技術股骨頭壞死病灶范圍、血液供應與病理變化關系:診斷性動物實驗方案.中同組織工程研究.2017,21(7):1086-1091.
[3]陳甫.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CT與MRI診斷對比研究中國當代醫藥,2017,24(15):73-75.
[4]郭紅斌.CT和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對比分析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8):98-99.
[5]路融,劉瑛,陳銀霞,等.CT和MRI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對比.醫療衛生裝備,2017,38(10):73-75.
[6]姚麗雯,繆慧敏.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中的運用價值分析.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6):231-232.
[7]景琳.股骨頭壞死應用CT、MRI放射診斷的結果并進行對比分析.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1):95-96.
[8]張向梅.CT與MRI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價值比較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 3(12):116-117.
[9]高艷輝.CT與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診斷價值探析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8):120-121,147.
[10]吳一東,羅焰呂,何明基.MRI與螺旋CT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8):6-7.
[11]秦波,張輝,張興云,等.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4):1827-1828.
[12]譚志紅,吳勇,張萍妹,等.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應用CT和MRI檢查診斷臨床價值分析.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2):342-343.
[13]張寶濤.CT和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2): 126-127.
[14]陳煜東,魏碹.MRI掃捕對成人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應用價值分析.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3):121-123.
[15]康永利.CT和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分析.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0):89-90.
[收稿日期:2019-10-29]
作者單位:253400 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