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云
摘 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意義非凡。突破了古代文學課堂以往教學模式的局限。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轉換教師角色,教師由講授者變為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中以問題為中心,多種交流方式并存。課堂教學中提出或發現問題,進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反思、總結、形成知識的整體節奏,是促進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意在使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歷史獲得系統的認識,并對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作出科學評價。教師通過示范性解讀,教授學生文學作品解讀分析的方法,挖掘古代文學中深厚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審美素質。長期以來,有些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仍然遵循“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學理念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考核方式以閉卷考試為主,教師與學生互動性不足。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課堂的被動接受者、被檢驗者和被監督者。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學習,盡管能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但是學習自主性未被充分激發,創新意識不足、實踐能力較差。在目前社會對漢語言人才的規格與要求已經提出新變化的前提下,傳統教學模式逐漸顯得效率低下,不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探究新的古代文學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問題導向式教學,在英文上常被翻譯為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的重要教學方式。“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是基于行動導向并在工作過程導向系統化理論指導下以問題為驅動力和以培養學習者問題意識、批判性的思維技巧和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法[1](24)。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論著中非常強調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關注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與學生反思性思維培養的問題教學模式。西方還有許多學者從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問題教學模式及學習,如布魯納的認知心理理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威特羅克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
結合古代文學學科特點的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強調在現實情境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協助下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知識,并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這種教學策略既體現了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又是建構主義學習論的集中體現。簡而言之,該教學模式核心內容是以問題為導向,要求教師始終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合作,圍繞這些問題尋找文獻資料,在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方面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規劃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改變教與學兩張皮的現象。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有的放矢,教師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習目標的引導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學習疑問的解答者和學習效果的檢測者,多面把控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種情境下,師生教學相長,有利于深度理解教學內容,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遷移,提高學生古代文學素養和專業綜合能力,從完整意義上提高教學質量。問題式導向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之一,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舉。
二、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古代文學課堂的可行性
在當前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形勢及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培養的是高級精準的應用型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掌握基本的知識和理論,運用相應的知識,服務于地方社會需要,擁有較強的應用文體寫作能力和對地方文化的調研能力等。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課程設置更具多樣化和豐富性,但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面臨教學內容豐富而課時大為縮減的情況。極易造成教師為趕進度而蜻蜓點水,對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讀停于表面的情況。而且鑒于古代文學課程內容距離現代生活較遠,它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文獻資料都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差異,學生對于古代文學課堂易有疏離感。長此以往,古代文學教學效果很難得到強化,學生學習潛能難以被開發,不適應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知識、能力、專業素養的高標準要求。
將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與當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相融合,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按照“呈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再生”的教學思路展開教學將更具可行性。強調教師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問題為先導,激發學生求知欲。
“問題為先導”不僅體現為老師提出問題,而且應根據教學內容提供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素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孫紹振先生曾說:“文學教學基礎的基礎就是對文本直接的解讀和體悟。”[2]實施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根本是在學生闡釋、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強調問題意識的重要指導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閱讀文本過程中通過進一步問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學生思維。教師課前首先要優化教學內容,將知識點系統地分解為單一識記型問題、綜合分析型問題及應用創新型問題,再結合問題的性質確定學生課前自學、課堂討論、教師指導的相關板塊內容,將傳統的課堂轉變成師生交流、小組討論和問題探究的場所。例如,論陶淵明的仕隱原因及曲折的人生道路對大學生的借鑒意義。出仕原因可試從個人、家庭、時代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歸隱原因學生往往只看到表象,不能作出深層次思考,由老師總結講解。這個問題屬于綜合分析性質的問題,特點在于將人物的時代背景與作家作品緊密聯系起來思考,既緊扣課堂教學的目標,又不拘泥課堂教學內容,上下溝通,前后映照,給學生留下廣闊思考的空間,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和討論,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互動討論為形式,拓展學生思維。
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是在現實問題和情境下,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將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效融入古代文學學習之中。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將突破傳統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強化主動學習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問題導向式教學理念的指引下,鼓勵課堂上進行學生間、師生間的討論交流。
文學是對人類心靈歷程的記錄,它是人類自我觀照的一種方式,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折射出深沉的人性意蘊。古代文學史教學的目的在于以作品為依托,引導學生走進古典詩詞文章建構的情境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與深刻,發掘文學長河中的人性之美,培育和提高人格修養,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情境與當下的文化現象和人物事跡勾連起來,進行具有歷史深度和現實指向的觀照和反思。在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傳統的單向式教學已經不再適應新的人才培養要求,古代文學教學要實現教學目標與教學實踐之間的統一性,必須完成由傳統的教學課程向問題導入式課程的轉變,因此師生的平等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問題導入式課程模式在古代文學課程中,需要在師生信任、理解、尊重的前提下,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跨越古典與現代的鴻溝,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高。由此,古代文學史以學生自學為主,結合教師的專題引導;作品選擇以教師講授為主,交織學生的專題討論。教師既要準確描述古代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剖析闡釋重要作家作品,引導、促進學生進行思維建構,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學習鑒賞等方法,使學生通過文本分析提高鑒賞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文學感悟能力都會有所增強,閱讀量也會有一定的增加。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特質展開“課堂研討”的訓練。針對文本,鼓勵學生就某一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采取競賽、表演、辯論等多種方式完成,結合古代文學課程特色,營造良好的研討氛圍。如先秦文學《詩經》這一章節,可向學生講授重點篇目,如飽含家國情懷的《黍離》《采薇》,寄予熱烈赤誠之心的相思之曲《關雎》,可組織學生吟誦《詩經》的這些篇目,感知古代詩歌的韻律之美和內在情志。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以問題為主線,設置討論主題、研討方式、參考資料等任務,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導向”的教學目標,防止學生思維偏離目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習質量,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梳理文獻、理論思辨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問題導向式模式下古代文學課程的評價體系構建
學生的學習不應僅僅以考試為主要目的,改變教學考評體系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型的考核方式以“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為主,這樣的考評方式對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在考前突擊備考,無法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在古代文學課程的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顯然不能單一地體現為期末考試成績,還應體現為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課外自主學習的程度。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考查,又要加強考查學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對具體問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能力。這就要求強化對過程性的考核評價,教師給出主要的探究問題引發學生課下自主思考,不斷利用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基礎,合理考核學生的學習基礎。實施開放式的考核方式,將專題研討中的學生表現、專題小論文寫作、讀書筆記評比、古詩文誦讀比賽、經典篇目片段試講等項目納入學生的成績評價體系,將成績評價指標做到人文化、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四、存在的問題
古文學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以設置問題為核心,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導向教學目標,學習任務更具明確指向性,保證教學效果。盡管這種教學方法在古代文學課程實踐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但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入地探索和實踐。
首先是問題的設置上,要使問題意識貫穿整個課堂,但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造成問題設置盲目化的情況,有些問題如果沒有適時結合教學計劃跟蹤探究,盲目拋出機械化問題,極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無法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要使問題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考慮學情,更具針對性、梯度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其次是課時的把控上,隨著古代文學史課時的壓縮,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加入探究討論中,而不是走馬觀花,僅僅趨于形式,忽略課程的含金量,需要進一步思考。
古代文學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為古代文學傳統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古代文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手段和考評體系嘗試改革,宏觀上以問題為教學的基礎,視問題為師生交往的核心,由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成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微觀上,每個問題的探究過程都需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評價反思的因素配合,整體上促成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模式構建,較明顯地提高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盡管還存在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深具啟發意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被提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恰當合理地運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將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微觀分析微觀分析是宏觀理論的基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4.
[2]安方明.論問題教學對教學論改革的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3]顧春風.問題驅動教學:魅力與操作[J].新課程,2012(06).
本文系滄州師范學院2019年校級課題一般項目“古代文學課程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模式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JGC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