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宗旨之一,指出了2011年之前學校音樂教育的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太過注重音樂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際操作;太過注重實際操作而忽略了對音樂的感性體驗。在國家教育部的指導下,2017年出臺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經過了三四年的改善,這一不平衡的現(xiàn)象逐漸好轉。同時,這也提醒了教育者,在“音樂審美教育”的道路上應該再接再厲不能松懈。面對日趨多姿多彩的音樂作品與音樂表現(xiàn)形式,青少年的審美教育也應跟上步伐,與認知并肩,共同成長。本文將從青少年的音樂審美偏好出發(fā),從社會音樂資源、課標與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設施這四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如何實現(xiàn)青少年審美的多元化。
【關鍵詞】音樂教育;青少年;審美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215-03
【本文著錄格式】陳琪歡.從青少年的音樂偏好看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多元化[J].北方音樂,2020,11(21):215-217.
一、青少年的音樂審美偏好的客觀性
音樂欣賞是音樂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欣賞這一活動媒介,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才能傳遞出它的內容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而在音樂欣賞心理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欣賞者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理反應。而決定欣賞者的心理活動的是欣賞者的類型的不同。從欣賞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社會心理的角度;從欣賞者對音樂的態(tài)度、需求方面;以欣賞者對音樂的感知、吸收、鑒賞的能力為依據(jù)。當然也有學者采取三者交叉的方法進行分類。筆者所論述的屬于第一種與第二種交叉的類別。
從社會人口學特征來看,空間、年齡、性別、文化、職業(yè)、收入、生育率都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欣賞者類型。首先從空間上來看,中國地域遼闊,發(fā)展程度不同的地區(qū),青少年整體的審美偏好又會有不同;從性別來看,男生和女生的音樂審美偏好又會有所不同。但青少年屬于發(fā)展中的人,不論是位于中國的哪個地區(qū),音樂審美偏好都會受到其文化積淀的影響,當教育的整體指向(課程標準)與教育氛圍達到基本一致的時候,青少年的審美偏好也基本屬于一致了。并且,青少年又不僅僅是把音樂當做休閑娛樂的一部分,更是帶有另外的一種對其偶像追捧的“宣告”。
由青少年的音樂審美心理發(fā)展特征可知:在此階段的青少年音樂感知覺發(fā)展完善,聯(lián)想能力與想象能力更為發(fā)達,情感世界極為豐富,邏輯分析能力日漸增強,對音樂作品給予更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與生理發(fā)展一致,青少年的審美心理發(fā)展也是具有一定的年齡階段特征,在此特征下聯(lián)系音樂審美感知可知,感知是一切審美的基礎,青少年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力比較大,所以往往會被新潮的音樂風格所吸引。這也符合他們日益增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與好奇心。對于音樂審美想象而言,此階段的青少年聯(lián)想能力與想象能力較之前更為發(fā)達,所以對于音樂作品有了更加豐富的體驗與感受,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感情表達尤為敏感,所以一些情感表達較為直接的作品能讓青少年引起強烈的共鳴。隨著年齡的增長,此階段的孩子在生理發(fā)展上已經趨近于成年人,肌肉骨骼已大致發(fā)展完善,在心理發(fā)展上,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也有較大幅度提高。對于音樂作品而言,青少年不僅僅能更準確地運用其理解能力與邏輯分析能力去理解一個音樂作品的旋律線條、伴奏織體和它的和聲分析,更能去研究它背后的歷史背景、政治格局、思想內涵、宗教信仰,所以音樂審美理解對于青少年來說是與較為復雜的音樂作品建立了一個溝通的橋梁。
二、如何使青少年的審美偏好在教學中聯(lián)系起來
(一)從社會音樂資源的角度來思考
1.與審美風格進行聯(lián)系
青少年接受新信息較快,對于社會音樂資源的發(fā)布,青少年往往是接受第一信息來源的人,所以對于青山年音樂審美偏好多元化的改善可以從社會音樂資源入手。
由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得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大多喜歡流行樂,不僅僅是因為流行樂代表著新潮與時尚,更是因為它帶有歌詞,具有古典音樂所不具有的語義性,能更直接地通過歌詞來表達情感。當代歌手在創(chuàng)作音樂的時候應合理考慮到他們的粉絲群的年齡類別,來響應對國家青少年的音樂教育的要求。對于旋律,他們可以吸收古典音樂的精華,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就可以對優(yōu)秀的古典音樂作一個傳承延續(xù)的有意義的活動。例如流行音樂組合SHE的作品《不想長大》便是流行+搖滾+古典的曲風,作曲者左安安采用了莫扎特知名的第40號交響曲中最為人熟知的主題作為副歌的旋律,間奏部份再加上大量管弦樂編曲。這樣的一個作品是值得青少年來追捧挖掘的。更重要的是,這也對青少年對音樂文化的整體認知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不僅能夠正確引導青少年多了解一些優(yōu)秀的古典音樂,從而提高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對于歌詞,應以積極向上的歌詞為主,青少年處于一個敏感的年齡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尚在建立,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期,需要積極的引導。音樂對于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在作詞上,希望作詞者能夠多一份溫柔,少一點暴戾,多一點美好,少一份抱怨,為青少年的美好成長之路做一份推動力,為實現(xiàn)審美多元化盡一份力量,也為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而更加努力。
2.與審美途徑進行聯(lián)系
在這樣一個消費感十足的年代,信息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與傳播速度相匹配的傳播媒介也五花八門。但從社會資源來說,就由公共播放、電臺、音樂軟件這三大類來傳播。青少年作為人群中最為敏銳的群體,對于公共場所播放的音樂會有所察覺。結合審美效應中的熟悉效應與青少年的音樂審美特征也可得知對于陌生的曲風他們有一個從陌生到了解到喜歡到厭倦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公共場所的音樂的播放作為影響著青少年審美的一個途徑,可以考慮一下增加播放歌曲的數(shù)量與歌曲的深度,并且經常更換,這對青少年的審美多元化的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筆者認為,在音樂軟件的開發(fā)與應用上,應鼓勵開發(fā)者多為青少年這一龐大而嚴肅的音樂欣賞者類型考慮。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的成長巔峰階段,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了自己的判斷,也需要更加豐富的音樂來充實與發(fā)展自身的審美多元化的能力。所以筆者認為音樂軟件開發(fā)者應從這點出發(fā),進行音樂類型的完善,并且與青少年的喜好與身心發(fā)展健康結合,對于青少年喜歡的音樂風格類型進行他們不了解不熟知的類似風格類型的古典樂進行推送和文字描述與簡介,這樣也會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二)從課標與教材的角度來思考
1.與審美風格進行聯(lián)系。
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7~9年級的學生的學段目標的要求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對于情感表達與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的要求較高。而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審美多元化就必須提高審美的能力,而要想提高審美的能力最基礎的卻是提高音樂基本素養(yǎng)。對于《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有了通篇的理解了之后,明顯感覺到整個要求在偏重于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對藝術的感受力的提高。所以筆者認為課標中應把音樂表現(xiàn)要素單獨作為一個版塊來分析,并予以重視,基礎是橋梁,情感與審美是到達彼岸的目的地。在音樂基礎素養(yǎng)被重視的基礎上,教材也應跟上步伐。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對于“文化自信”的提法,筆者表示非常認同,近些年來也有許多地區(qū)在教材的編寫上別出心裁,比如廣東省的花城版教材。但由于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往往會在代表民族特征的事物上貼上老派、陳舊的標簽。據(jù)當?shù)氐牟簧倮蠋煼从常滩碾m具有濃郁的地區(qū)代表性,但從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喜愛程度上來看,這依舊是一個待解決問題。
因此,音樂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可以更多地加入擴展,例如在人教版音樂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六月船歌》中,教材的編寫就應充分挖掘主題材料,可以引進流行音樂中周杰倫的作品《琴傷》,就很好地將流行與古典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古典音樂上課的積極性,更可以進行知識擴展,因為在《琴傷》的間奏中,周杰倫還改編了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在間奏的最后又與船歌相呼應,這一點又可以擴展到對莫扎特的理解上。所以,將教材中的古典與流行音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更是可以使整個教材體系更加豐富,從而提高青少年對音樂文化的認知,提高其審美多元化。
2.與審美途徑進行聯(lián)系
青少年除了通過社會音樂資源來欣賞音樂,另外一條重要的途徑便是通過課堂了。課堂上的內容反映的是教材上的內容,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青少年的審美偏好與這點相聯(lián)系起來說,不僅僅是在教材的內容上進行音樂種類的開拓,更是在教材的排版、配套設施上進行開拓。比如,青少年最常用的欣賞音樂的方式是上網(wǎng)或者使用網(wǎng)絡資源下載到自己的手機或者隨身聽里面,所以在教材的配套設施上予以創(chuàng)新,比如每套教材加入音響或者教師給學生提供正規(guī)的下載來源,有利于學生對于教材音樂的良好接觸,運用到審美偏好中的熟悉效應,讓學生多接觸教材音樂,接觸才是喜歡的第一步。
(三)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來思考
1.與審美風格進行聯(lián)系
音樂教師再不單單是作為在課堂上傳授音樂知識的傳授者,在學習生活方面也是作為學生的好朋友、好榜樣。所以在與青少年客觀的審美偏好和審美風格進行聯(lián)系的時候,筆者認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具有專業(yè)性。一個成熟的音樂教師,不再是僅僅把傳授專業(yè)知識技能作為重點,而應把“育人”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從培養(yǎng)音樂教師的角度來講,培養(yǎng)理論知識與作為未來音樂教師的素養(yǎng)要與培養(yǎng)其專業(yè)技能的力度要相等同,二者不可相差有懸殊。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往往把專業(yè)技能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其作為音樂教師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所以針對高師音樂教育的內容來說,應當給予更多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藝術表演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作為日后服務于音樂教育的教師所必備的音樂教育的基礎技能的培養(yǎng)。具體來講,如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準確歌唱能力的培養(yǎng)、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對音樂要素感知、多聲部能力的培養(yǎng)、基礎的音樂結構意識和感知、青少年變聲期時的聲音訓練、讀譜能力的培養(yǎng)、音樂的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音樂中的合作能力培養(yǎng)、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情感等,最重要的是,最終還是要關注到對如何教、如何培養(yǎng)青少年審美多元化的意識。
2.與審美途徑進行聯(lián)系
前面已提到音樂教師應具有的素質,而當具有這些素質之后,在面對使青少年客觀的審美偏好與審美途徑相聯(lián)系的問題上,可以這樣嘗試:1.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做學生課下的好朋友。只有關愛每個學生,了解他們才能了解他們的審美現(xiàn)狀,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正確的指引。例如將學生的網(wǎng)絡聯(lián)系方式都予以關注,因為現(xiàn)代青少年容易在網(wǎng)絡上表現(xiàn)出更為真實的自我與現(xiàn)實心理狀態(tài),這從側面也反映了的審美與趣味取向,所以這一方式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心理,更好與學生進行溝通與教學;2.合理將教材與自身知識相結合,用讓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達到審美多元化的目的。例如,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播放想要進行教學的歌曲及相關簡介內容,雖然只是播放,沒有進行教學,但是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應用了審美偏好中的熟悉效應。再例如如果有課堂小游戲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背景音樂,這不僅對氛圍有所烘托,更對青少年也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了解什么情緒下對應什么風格的音樂,這為青少年鑒賞與分析音樂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從教學設施的角度來思考
1.與審美風格進行聯(lián)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有教師與學生的參與、教材的輔助,教學設施也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板塊。由于教學設施直接與經濟發(fā)展掛鉤,這也就在地區(qū)上形成了一定的差異。但差異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反而會給人帶來創(chuàng)新的動力。當經濟落后地區(qū)沒有過多錢財來豐富教學資源和裝扮音樂活動教室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在高校音樂師范教育中所學到的知識來引導學生。比如引導學生自己制作能夠使學生了解音高概念的水杯音階,或者是手工制作音符來裝扮教室。這對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提高音樂素養(yǎng)也有一定的作用,也為鑒賞音樂作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2.與審美途徑進行聯(lián)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青少年能否獲得對音樂作品直觀感受的深淺。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所以在經濟不太允許的情況下,筆者是建議首先實現(xiàn)好人的生理與安全需要。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進一些能夠提高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法和教學設施。例如我國許多沿海地區(qū)都引入了奧爾夫教學法。像奧爾夫教學法這些與國內的課堂音樂教學截然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大膽嘗試、廣泛運用,提高青少年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可以引進完整的奧爾夫樂器,使教學設施更加完善,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條件去接觸一些豐富并且新穎的教學方式,也為審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供了一個平臺。
參考文獻
[1]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尹愛青.學校音樂教學導論與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9).
[4]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5]尹愛青.當代主要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6]張前,王次超.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7]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三環(huán)出版社,1989.
[8].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
[9]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10]朱裔文.中國音樂審美教育功能的淵源探索及其對音樂教育的啟示[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11]賀婉瑩.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開展音樂審美教育[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12]楊霖希.論音樂審美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8.
[13]劉麗.探究音樂審美教育[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5.
[14]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解讀與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04(11).
[15]樊祖蔭,謝嘉幸《.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J].中國音樂,2008(2).
[16]陳音池.音樂教育多元化論文綜述[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