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萱
摘要:在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背景下,供應鏈金融這一融資方式得到普遍關注。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靈活地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形象地看,就是把資金作為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的“潤滑劑”“融合劑”,增加供應鏈中各要素的流動性。在供應鏈金融為我們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相應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金融產生的背景以及現狀,來分析其存在的優勢以及繁榮外表背后的風險和隱患,并對供應鏈金融未來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金融機構;融資企業;風險
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供應鏈金融主體類型多元化依舊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服務主體多樣化,主要由供應鏈上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資金方、供應鏈金融平臺方和供應鏈金融科技賦能方四類主體組成。在過去的2018年,數量占比最大的是金融科技運營平臺,其次是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B2B平臺、物流公司等。在供應鏈金融主題多元化發展格局下,各類主題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優勢,體現了互聯網時代我國供應鏈金融服務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二)銀行資金和自有資金是主要的資金來源
從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資金來源來看,半數以上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的融資渠道來源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其余的企業資金來源于企業自身或股東(母公司)。從資金成本上來看,銀行資金和自有資金成本相對可控,使得供應鏈金融業務能夠獲得較好的息差。
除了向金融機構貸款、自身股東籌集資金外,部分企業融資渠道還可通過保理公司、P2P平臺、資產證券化及其他金融機構,相對而言,資金成本較高,且存在一定的融資風險。因此,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采取該類方式較少見。
(三)涉及的業務種類多樣
從業務模式類型看,被調研企業的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比例最高,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多開展應收賬款融資;其次為訂單融資、預付賬款融資等。此外,也有部分企業開展了存貸質押融資和純信用貸款融資業務。
截止至2018年5月底,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凈額為13.7萬億元(國家統計局,2018),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重約為32%。在存貨融資的基礎上,預付款融資得到發展,也是比較常見的業務模式。
不管是存貸質押還是預付款融資業務對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來說,都存在一定門檻,因為需要對物進行監管,則需要有物流監控的手段,這涉及到物流設施或物聯網技術的整合或投入。
二、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問責機制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發展出現了迅猛的態勢,但是國內相關的法律并沒有得到及時完善的補充。而法律的不完備會導致相關業務在操作上以及預期上存在著灰色領域,會對金融系統造成一定的風險。例如,在動產擔保物權法上我國的相關法律不健全,導致在操作該業務時會有不確定性,對供應鏈的穩定造成威脅。法律的不健全同樣會導致監管部門對供應鏈金融的監管要求上存在不明確性,進一步會導致相關引導的欠缺。
(二)信息開放程度低
信息作為供應鏈金融中的重要因素,信息的共享程度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信用的共享程度過低,很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雖然在供應鏈金融系統中,直接對整個供應鏈信息進行整合,降低了部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是目前我國的信息開放程度低的問題仍然存在供應鏈金融系統中。國內銀行系統以及國內的存在自有金融的大電商目前都不能做到完全的資金流和數據流的整合,在文件傳遞等勞動密集型的環節,不能將完全的信息整合在供應鏈金融中,因此也給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和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風控機制不夠完善且不夠有效
在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中,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并且在實際操作中,中小微企業大多沒有上市,財務數據,經營數據基本不選擇披露,信息沒有可靠來源,造成評定一家中小微公司的經營狀況的數據零散且可靠程度不夠。在這種態勢下,勢必引起征信信息的不完善和實效性過低等問題。這就意味著供應鏈金融中對企業的信用風險沒辦法做到系統的監控。如果一旦核心企業出現了違約風險,因為供應鏈金融自身的串聯性,勢必會對其他的企業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會波及銀行的正常運營。
第二點在于在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中,物流和資金鏈的有效運作是降低風險的關鍵因素。這就要求供應鏈各環節需要進行有效整合管理。在供應鏈條某一環出現惡化時,將造成數據流、資金流及貨物流的脫節,觸發連鎖反應。總而言之,雖然出現了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但是在該體系中,融資仍然以信用作為主要依據。在目前的供應鏈體系中有必要進一步建立起合理的信用評級體系和合理的風控體制應對供應鏈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
三、供應鏈金融發展建議
(一)完善法律體系,規范業務操作
只有存在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發展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環境。因此,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各方主體應盡可能地完善相關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將法律風險降低到最小。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盡快修訂供應鏈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各個環節的責任明確性,完善動產抵押等一系列流程的相關規定,也讓法律作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依托,利用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規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此外,由于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大背景在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政府有必要通過完善我國金融市場的借貸制度,使中小企業降低融資難度,更快脫離“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我國良好的融資環境的發展,推動我國金融企業的完善。政府應該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的可得性,降低中小企業的內外部融資約束。這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直接方式。
(二)完善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的共享程度和準確性在供應鏈金融的運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發達國家,都組建了相對成熟的信息共享平臺,實行交易信、信用等一系列信息的共享,部分未上市企業的信息也會向公眾公布。但是因為我國金融市場的特殊性,現在還無法實現供應鏈金融中所要求的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完全合一。隨著供應鏈金融生態圈的發展,逐步脫離了三者完全分裂的狀態,但是也沒有做到完全融合的狀態。隨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必要再逐步推進信息共享平臺的完善,降低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性,減少由于外部性引起的金融市場有效性的降低。
(三)加強風險控制機制,提升應對風險能力
供應鏈金融的風控機制需要進一步加強,是供應鏈金融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應該主導,聯合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共同構建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有助于降低供應鏈的違約風險。我國目前存在著征信系統,但是還不具有統一的普遍認可的信用評級體系。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信息的逐步共享,信用評級體系應該逐步構建。在完善信用評級體系的基礎上,金融機構可以不僅僅針對核心企業的業務對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提供發展資金,可以基于各個企業的信用評級對供應鏈的信用風險進行更加準確的把控。不僅可以更好地控制供應鏈中的風險,也有利于維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四、結語
本文所得到的結論如下: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問責機制、信息開放程度低、風控機制不夠完善且不夠有效等一系列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對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建議如下: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監管機制、構建良好的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加強供應鏈金融的風控機制。本文受制于理論水平所限等原因,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分析不夠全面,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小企業所起到作用不斷得增強,供應鏈金融一定會在社會中發揮更多積極的作用。財
參考文獻:
[1]王寶森,王迪.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度量與盯市管理[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 (04):77-84.
[2]胡躍飛,黃少卿.供應鏈金融:背景、創新與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08):194-206.
[3]廖凱.支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發展[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9-05-24 (A06).
[4]計春陽,晏雨晴.互聯網背景下港口企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演化及創新趨勢研究[J].軟科學,2019,33 (05):22-28.
[5]陳長彬,盛鑫.供應鏈金融中信用風險的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02):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