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強 顏志明 郭正兵 簡祖平 巫建華



摘要 “人人出彩”的教育觀為職業教育向內涵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內涵提升指明了方向。要做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職業院校必然要充分考慮到生源自身的差異性,創新“人人出彩”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服務其多元化發展。為了更好地達成人人皆可成才的培養目標,必須以深化教師、教材與教法改革為抓手,推動課堂革命。為進一步厘清“三教”改革思路,推動貫徹落實“三教”改革,從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出發,基于“人人出彩”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涉農高等職業院校“三教”改革的實踐路徑,供同類院校參考借鑒。
關鍵詞 “三教”改革;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 S-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24-026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4.07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 Teaches” Reform of Agriculture Relate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Individuals Realization in Specialty Group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XIE Zhenqiang, YAN Zhiming, GUO Zhengbing et al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ion of “individual realization”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at everyone can be a talent and everyone can play to his full,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tak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innovate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individuals realization which should be rooted in students themselves, so as to meet the individualize demand and service their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aim of everyone can be a talent,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must conduct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mode of individuals realiz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norms, we clarify the conception of “Three Teaches” and conduct the practice of this exploration,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 Three Teaches” Reform in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he reference of similar ones.
Key words “Three Teaches” reform;Talents training;Practice;Exploration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肯定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做出的重大貢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定位于2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入新時代,新時期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必須做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歷史性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1-4]。
我國職業教育規模前所未有,但總體質量不高是個不爭的事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忽視了受教育對象的差異性[5-6]。因此,職業院校應充分理解和把握職業教育的內涵,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思維方式、類型層次、職業取向等差異性特點,以學習者為中心,創新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職業崗位多元化需求,真正使每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教師”“教材”“教法”(統稱“三教”)貫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三教”改革必須服務于人才培養這一根本遵循,深刻把握職業教育“誰來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基本的內涵,理清“三教”之間的邏輯關系,立足國情、域情、校情,從整體上設計好“三教”改革的策略與實施路徑。鑒于此,筆者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為例,從精準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出發,創新人人皆可成才的“三自主四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多維度闡述了“三教”改革的實施路徑。
1 精準確定規格,整體設計“三教”改革策略
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是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三教”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什么人”,解決好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叭獭备母锏睦砟?、方法、路徑都要緊扣這一最終目的進行設計與實施,脫離了這個目的就會偏離“三教”的本質與方向。
人才培養規格取決于職業能力,也決定了職業教育需要什么樣的師資、傳授什么樣的知識與技能、如何達到培養目標,從頂層上界定了“三教”改革的內涵,從而為師資構成與職業發展(即教師改革)、課程體系構建與教材內容確定(即教材改革)、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策略選擇(即教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是實施“三教”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叭獭备母锊呗栽O計如圖1所示。
為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緊密對接崗位(群)或產業鏈,確定了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如表1所示。
2 服務人人成才,創新“三自主四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緊扣人才
培養規格,立足學生個性化培養需求,服務學生多元發展需求,為學生創造“人生出彩”的教育環境,圍繞立德樹人一條主線,確立匠心精神、技術技能2個重點,創新了促進人人成才的“三自主四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專業群內可跨年級、跨專業、跨方向自主選擇種苗繁育等方向的崗位課程,“稻麥生產技術”等教產結合、“草莓抗病育種”等教研結合、“新禾果園承包經營”等教創結合、“蔬菜嫁接大賽”等教賽結合的結合模塊課程以及“盆景賞析”等自選模塊課程。學生通過專業課程和方向模塊的組合學習,達成畢業基本條件;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 “自選模塊”或“結合模塊”,提升生產實踐能力、科研素養、創業創新能力,服務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多元化發展,促進人人皆可成才?!叭灾魉慕Y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2.1 “三自主”的內涵
“三自主”即學生可以跨年級、跨專業、跨方向自主選擇課程。學生1~3學期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模塊課程,4~5學期可根據就業意向選擇1個或多個崗位模塊課程,第6學期參加頂崗實習,完成規定學分,即完成方案1就可達到畢業要求。方案1是基礎方案,也是所有學生的必選方案。對于一些學有余力、擁有一定興趣愛好及專業特長的學生,在完成方案1的學習基礎上,可自由選擇多種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例如,選擇其他專業的1個或多個自選模塊課程中的1門或多門課程;也可選擇本專業的1個或多個結合模塊課程中的1門或多門課程,也可以同時選擇自選模塊和結合模塊課程。
2.2 “四結合”的內涵
“四結合”即開展教產結合、教創結合、教研結合、教賽結合課程學習,根據學生愛好、接受知識與技能的差異性,通過不同學習路徑,達到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的目的。
2.2.1 教創結合,重在培育雙創能力。根據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內各專業特點,圍繞專業核心技能,開發水稻、蔬菜、花卉、果樹等生產相關創新創業項目庫,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和創新創業比賽,引導學生探索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2.2.2 教研結合,重在培養研發能力。依托教師的科技項目,結合學生的意愿,組建課題團隊。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應用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培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
2.2.3 教產結合,重在培養實戰經驗。根據課程特點,學生入駐校內外實訓基地,以承擔真實生產項目為任務,采用項目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優化以農業生產、管理和營銷作為過程考核,以產品成果為結果考核,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實戰演練,培養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
2.2.4 教賽結合,重在培養匠心精神。依托世賽、國賽、省賽、院賽四級大賽體系,建立技能大賽長效機制;以蔬菜嫁接、種子檢測、營養液配制等各類專項技能分類組建技能大賽團隊,開展職業技能訓練和技能競賽,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匠心精神、勞動態度的培養。
2.3 構建了“1+1+1”的課程體系
為更好地服務“三自主四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立足職業崗位需求,重構了以崗位模塊為核心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跨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模塊化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作為專業群內共享課程,互選模塊課程供各專業學生互選學習,專業群主模塊課程滿足“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要求,構建了與“三自主四結合”才培養模式相匹配的“專業模塊+結合模塊+自選模塊”課程體系,即“1+1+1”課程體系。
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瞄準現代農業產業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術,解構原先以田間單一的生產技能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圍繞立德樹人一條主線,將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緊扣“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面向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業農村服務 3個職業崗位群,建立以種子種苗生產等 7個崗位模塊為核心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如表2所示。
3 服務人人出彩,多維度推進“三教”改革
3.1 引育并舉,培聘結合,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落實教師改革
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專業(群)帶頭人應在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骨干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產業有作為;兼職教師應源于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具備傳播行業企業前沿技術技能的教學能力;師資隊伍符合“四有”標準,水平高、數量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
3.1.1 推進師德師風建設。開設“四有大講堂”,邀請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師德楷模開展“四有”老師專題培訓;打造線上教育平臺,開設“史說師德”等課程,以誦讀經典文獻、編寫師德故事等方式傳播經典文化和師德文化,表彰教書育人楷模、師德標兵等,扎實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職業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3.1.2 培育引進“領頭雁”。一是引聘領軍人才。從中國農學會等專業學會、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社會組織、各級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職教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農業組織和涉農高校,引進國內國際有影響的領軍人才,指導專業(群)建設、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優化。
二是引進產業高端人才。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引進產業有權威的首席(崗位)專家,帶動骨干教師開展技術技能創新、科學技術研究,促進“教研結合”課程建設。
三是培養名師名匠。建設“校-省-國家”三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體系,開發現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培養農業行業有影響的教學名師、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技術技能大師等。
3.1.3 培養培訓“雙面手”。一是“教賽”結合,培養“教練型”雙師。依托園藝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開展“蔬菜嫁接技能比武”“葡萄生產技能教學競賽”等“專業技能大比武”“技能教學競賽”活動,錘煉教師的教育教學技巧、實踐技能,培養 “教練型”雙師。
二是“教研”結合,培養“雙創型”雙師。依托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國現代農業領先企業,選派教師參與生產管理和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進產學研合作,在“教研”結合中增強教師的經營管理、科技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雙創型”雙師。
三是“教產”結合,培養“服務型”雙師。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推廣草莓高效栽培、稻蝦共作等實用技術,對接幫扶中小微企業提升其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水平,培養“服務型”雙師。
四是“訪培”結合,培養“雙語型”雙師。依托中法農民培訓中心等對外交流平臺,選派教師赴境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進行訪學交流與合作研究,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雙語教學能力,培養“雙語型”雙師。
3.1.4 筑牢做強團隊庫。一是打造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對接現代農業專業群目標崗位,打破原有專業界限,重構“農作物高效生產”等7大崗位課程,跨部門、跨專業組建結構化教師教學團隊,推動教師教學方式從單打獨斗向結構化、團隊化分工協作轉型,服務“教研結合”。
二是打造服務型科技團隊。由國外學習工作背景、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知名農業專家組建協同創新科研團隊,開展現代農業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現代農業行業有影響、產業有作為的服務型科技創新團隊,服務“教產結合”。
三是健全兼職教師庫。從國內外涉農職教集團、農業行業企業聘用有創新實踐經驗的教育專家、企業骨干和技術能手為兼職教師,參與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校內師生專業技能培訓工作。不斷完善互聘機制,健全兼職教師庫。
3.2 對接崗位,融入高端,開發優質教材資源,推進教材改革
3.2.1 服務模塊化教學,開發活頁式教材。緊隨農業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應用等產業發展新需求,依托結構化的教學團隊、針對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充分利用“互聯網 +”等現代技術手段融合虛擬仿真等多種教學資源,與領先型企業合作開發活頁式、工單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方便教師教學內容組裝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選擇,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自主學習的需求。
3.2.2 依托數字化資源,開發立體化教材。突破傳統紙質教材的局限性,依托數字化資源,將現代農業產業中栽培新技術、新模式及新標準融入教材建設過程中,通過 VR、 AR、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開發《果樹生產技術》等立體化教材。應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學習時空的自由選擇,營造多維立體可視化教學生態。
3.2.3 對接企業案例,開發特色教材。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緊扣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作物優質生產等產業需求,引入 “草莓高架省力化栽培”等行業標準、操作規范、崗位標準、職業資格標準等,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或崗位對職業技術技能的要求,開發以行業企業真實生產管理案例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教材,服務“教產結合”課程教學。
3.3 虛實耦合,打造金課,推動課堂革命,踐行教法改革
3.3.1 借助網絡學習空間,打造線上線下教學“金課”。借助校內網絡學習空間,充分運用翻轉課堂、SPOC、 MOOC、虛擬仿真軟件等信息化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作物生產技術》等專業課程建成以教學資源云端儲存、手機終端信息化輔助授課、課內師生信息即時交互及全過程學習評價的“云課程”,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金課堂。
3.3.2 依托虛擬實訓項目,打造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金課”。針對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季節性、區域性等特點,常規實踐教學需依據農事安排進行,具有很大局限性,融合VR、AR等技術,開發虛擬家庭農場等虛實耦合的綜合性虛擬仿真實訓項目,通過虛擬操作實現農事生產情境再現,打造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金課”,促進了學生趣味性學習,將“教產結合”化虛擬仿真為實戰演練。
3.3.3 構建創業創新教育模式,打造雙創教學“金課”。構建“班級組建+基地入駐 +項目實施 +課堂教學”四位一體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將現有田間生產任務分解、凝煉、派生,再設計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驅動項目,以導師制形式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學生可跨專業、跨年級組建創新創業團隊開展“雙創”訓練,服務“教創結合”課程的學習。
3.3.4 融合“三新”要素,打造生產實踐教學“金課”。
將現代農業產業中“草莓省力化栽培”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標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建立 “三新”生產案例庫。以生產案例為載體,將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引入到實踐教學中,促進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知識深度融合、課堂教學內容與產業前沿技術無縫對接,打造生產實踐教學金課堂,服務“教產結合”課程的學習。
4 結論與討論
國內學者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多元化培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與實踐[7-8]。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由規模擴張式向內涵式提升轉變,職業教育要不斷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人才自身的差異化和職業發展的多元化,促進人人皆可成才;融入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塑造愛國情懷,為產業轉型和區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由于高職院校同一專業生源來源復雜,學習能力千差萬別,要讓每位學生都能人人出彩,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師、教材和教法,為促進人人成才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態。
“三教”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師、載體在于教材、核心在于教法,職業院校要充分認識“三教”的內涵意義,準確把握“三教”改革的目標、原則及路徑[9]。深化“三教”改革必須落在教師、落到課程、落于課堂、落進實踐。
有學者提出以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為切入點,助力“三教”改革的思路[10]。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促進人人皆可成才的“三自主四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于“人人出彩”的培養理念,多維度開展了“三教”改革的探索,為同類涉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三教”改革的探索提供借鑒。
高職院校服務的行業產業不同,院校發展特色各異,在推進和落實“三教”改革的過程中,工作的切入點與側重點不盡相同,但改革策略與實施路徑則大同小異,即必須牢牢抓住精準定位人才培養規格這根“定海神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適合于自身發展的“三教”改革路徑,補齊短板,做強特色,緊密服務于為產業轉型升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三教”改革的最終效益才能達成。
參考文獻
[1]吳晶,劉亦湛. 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EB/OL].(2014-06-23)[2020-07-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
[2] 周一平.發展職業教育 打造“出彩人生”[N].中國科學報,2014-07-07(001).
[3] 張晗.DY職業學院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研究[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8.
[4] 萬義兵.試論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馬克思人本主義價值追求:基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視角[J].職教論壇,2020(3):155-159.
[5] 梁楓.實現高職院校學生“人人出彩”的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2):172-173.
[6] 尹彬.追尋適合“人人出彩”的現代職業教育[J].知識經濟,2018(21):162,164.
[7] 董慧,嵇怡,簡祖平,等.高職院校園藝專業創業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新禾園”創業計劃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7(6):105-109.
[8] 欒輝,唐明軍.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9):216-217.
[9] 秦華偉,陳光.“雙高計劃”實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35-38.
[10] 張云河.教學能力大賽助力“三教”改革[N/OL].中國教育報,2019-11-26(9)[2020-07-15].http://www.jyb.cn/rmtzgjyb/201911/t20191126_27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