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海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35)
開展創客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王牧華、商潤澤在《創客教育促進初中生核心素養形成路徑的實證研究》中證明,創客教育的實施有助于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方式的轉變,核心素養的形成[1]。南京市某初級中學大力發展具有社區及學校特色的創客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科技實踐能力。該校學生在江蘇省無人機比賽、南京市機器人比賽等科技比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
創客教育具有獨特的教學形式,要求中小學教師注重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統一。為了確保創客課堂的基本形態,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轉變思維,以完成某個項目為目標,設置少量的教師講解環節,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實踐中去體會、去感受。在實踐中,學生不斷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并遷移運用,在更多場景中實踐。通過構建創客課堂,教師熟練掌握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并運用到其他科目的教學中,實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自2 1 世紀初興起的創客運動強調“社區”的概念。匯總國外創客空間在官網上的簡介,并計算每個單詞的出現頻率,我們會發現,這些簡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單詞是“community”,譯為社區,即志同道合的創客們在特定的區域通過合作的方式把創意轉化為現實。因此,開展高校與中小學創客教育合作是創客核心理念的體現。
目前,一部分中小學校已經建設了創客空間,購買了工具和設備,并設計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創客教育。部分學校的創客教育負責人表示,雖然學校已經有了實施創客教育的硬件條件,但軟件方面仍然制約著創客教育的發展,如創客空間的管理和運營、創客師資的培養和創客課程的構建、大型創客活動的開展等。因此,具有優秀師資資源和經驗的高等職業院校可以發揮其服務社會的功能,與中小學校開展創客教育合作。
創客空間能為中小學生提供開源共享的軟硬件條件,降低學生創新的門檻。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計算機設施配備較為齊全,基本滿足Scratch、Arduino等編程類創客課程的開展。但由于成本過高,如3D打印、機器人等新興機器設備較缺乏,學校只能選取部分學生進行教學,而無法形成面向全校學生的課程體系。已經建設了創客空間的高職院校可與中小學分享創客空間的建設、運營經驗,確保中小學生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進行創造。
學校創客教育需要大批具備綜合素質,能夠開設創客課程,指導學生開展創客活動的專業教師。部分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創客教育的質量,積極培養專門的創客導師,要求他們對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硬件設備能熟練操作,并實行了創客導師認證制度。不少中小學創客教育負責人表示,缺乏創客課程體系和師資是制約學校開展創客教育的因素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與中小學校在課程和師資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這些具備創客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創客導師可以與中小學校創客教育的負責老師展開交流與合作,共同設計符合中小學特色的創客課程,并融入教學活動。同時,在合作框架下,高職院校創客導師可到中小學校授課。雙方在師資和課程方面的合作將有效降低中小學獨立培養師資的成本,有助于中小學校創客教育的有序開展。
創客活動可以被看作不同創客課程片段的綜合展示。短而精致的創客體驗項目能讓中小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前沿的數字設備,在“玩”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并激發創造熱情。因此,共同舉辦創客活動是高職院校推動中小學創客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能在較短時間內激發中小學生融入創客教育的熱情。2019年12月,南京市某初級中學舉辦了第二屆科技節活動,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藍島創客空間作為協辦單位應邀參與活動,為當地中小學生提供了激光切割、熱轉印、3D打印、陶藝制作、VR虛擬現實、ROBMASTER機器人等體驗活動。學生在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志愿者的指導下體驗了創造的樂趣。在陶藝體驗活動中,志愿者先為準備體驗的中小學生演示制作流程,然后讓體驗者親自使用材料、操作機器設備,完成簡單的陶藝作品。在3D打印體驗區,志愿者介紹3D打印技術,并演示如何用3D打印筆制作圖形;體驗者則使用手中的3D打印筆把腦海中的圖案畫在紙上。中小學生在不到10分鐘的活動時間里體驗了濃縮版的陶藝課與3D打印課,感受了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在創客活動中,中小學生通過參與輕松易做的創造活動,感受到做出成品的成就感,通過使用數字化工具與設備感受到科技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捷,產生了對創客教育的興趣與需求,也提高了參與創客空間、創客課程的積極性。
田友誼指出,創客教育在與其他教育活動相互配合的過程中,能使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在全體參與者身上得到共同發展[2]。開展創客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目前創客空間、師資、課程等方面的問題制約了中小學創客教育的發展。部分高職院校已具備較為成熟的創客教育體系,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把創客空間建設及運營、創客師資和課程建設、創客活動等方面的經驗和資源與中小學共享,讓創客教育在中小學順利實施,從而促進社區內創客教育生態圈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